本計畫主要以過去長期合作之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為主要鏈結合作對象,並積極參與學校所鄰近社區的地方活化再造之社會服務工作。也從服務過程中逐步發現學校可以提供在地社區共同有效改善地方問題及共同進行改善方案, 因此想藉此計畫能整合學校師生與社區一起帶動社區再發展的動能,同時培養鎮師生關懷在地、有效凝聚社區民眾對於地方發展再造之共識與參與動能。具體作法:
(1)鏈結在地產學共榮:推動鏈結在地產業發展,行銷在地特色優質產業,提升大學對區域之貢獻,培育在地產學人才。
(2)深耕在地永續發展:帶動在地產業創新發展與技術升級,由學校盤點在地發展及產業需求議題,研提可行實踐方案,提升在地價值,提高當地社會永續發展的機會。
(3)深化師生參與創新:持續推動社會責任實踐種子培育團隊,培力教師教學課程結合社會實踐,組成跨域團隊。透過專業課程與服務學習結合,培育學生跨域實踐及創新能力。
(4)建構場域關懷體系:打造社區關懷服務,推廣在地文化創意產業,建立USR服務據點,深化關懷在地永續發展;新創產品行銷在地特色,活絡在地文化發展,促進在地產業發展共榮。
(5)連結產官學資源力:連結產、官、學三方能量與資源,促進城鄉發展議題資源交流並創造合作契機,融入跨院團隊合作學習,培養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並與社區共同合作,以互惠精神,為在地社區弱勢族群創造就業機會,創造創新創業與地方創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因此透過計畫帶動社區產業發展,推動教育文化,達到大學與在地共好的目標。同時以人才培育為基礎,推動USR計畫建構社區關懷服務體系,透過教學課程結合社會實踐,組成跨域團隊,整合教師專業能力與實務連結,學生透過參與實踐機制,培養跨域能力。透過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透過學校所架接之整合與媒合平台,推動融入在地議題之課程或活動,藉由在地鏈結計畫,師生團隊共同合作,發掘在地需求並解決問題。
本計畫預期透過計畫推動達成以下目標:
一、落實在地社會責任:透過產官學研四方合作,延續前期協助所衍生的進度,盤點社區現況資源並藉由深入社區走訪鄰里進而再發掘可延展的資源。藉由與社區持續雙向溝通討論,聚焦具體社區發展面向,搭配學校課程融入,提升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落實連結在地之社會責任。
二、活化在地社區人才:行銷在地特色:營造全新產學合作新模式,透過參與實踐機制使人才有機會積極參與行銷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與再造,以有效培育地方特色產業需求人才,並輔導使其在地生根以促進地方社區之產業發展。
三、建構社區與學校的共學機制:由計畫成立的教師計畫團隊,藉由不同學院學系跨領域合作,整合教師專業能力,進行教師專業能力與實務連結,推動與地方社區進行共構參與式學習,提升教師專業與產業對接能力。
四、深化落實學用合一:確立學生具備對接產業之職場專業能力與素養,深化職場核心能力,培養學生跨域能力,強化實作參與,以提升學生畢業後與產業對接能力。
計畫執行策略與作法主要透過「Design for Change」(DFC)之教學理念,採行動研究方式,依社區發展課題課設計相關DFC課程教學方案,藉由參與實踐中之反思及分享的活動模式(感受→想像→實踐→分享),探討DFC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透過創意行動四步驟:「感受」、「想像」、「實踐」和「分享」,本計畫將以DFC教學策略應用於社區永續發展目標實踐中。
同時並將相關合作單位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客委會台三線駐地工作站、經營在地特色產業有成之寶山鄉新城社區發展協會建構合作單位,未來將再依各面向發展需求漸次導入合作夥伴。初期計畫推動將以長期與學校合作之新城社區為主要場域,建置社區成功可複製的經驗模式,後續則以台三線為軸線,向鄰近社區開始推展落實地方創生再造之工作,期能建構社區發展的同時,也能體驗沿線在文化傳承、產業發展過程中所蘊釀出另類在地的感動,營造永續共榮之休閒樂活的客家大道。基於連結在地、延續具體行動、加強支援系統之不同面向下,提出推動延展本計畫各項核心任務之具體執行策略及作法,包含未來整合外部資源及提升永續經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