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趣味探索,台日跨國趣學go!」計畫強調大學在食農與環境教育中的社會責任,結合跨文化學習於國小階段。它探討食物不平等、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性,強化學生社會關懷和環境保護意識。透過實踐活動,與跨文化間的共話、共學、共做,以培養具全球意識、國際視野,及具有國際理解素養與行動力的公民,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大學通過此計畫,展現其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推動教育創新,加強學術與實踐的結合。
在當今社會,食農教育在國小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為了傳授有關食物和農業的知識,更是培養孩子們社會責任感、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這種教育模式涉及多方面社會議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考慮點:
-
食物不平等與食品公平: 食農教育應該引導學生思考食物分配的不平等現象。在國小階段,透過教學和實踐,學生能夠了解到一些社區中存在的食物不平等問題。強調食品公平的概念,鼓勵學生參與社區食物銀行、分享計畫等活動,培養他們的社會關懷和同理心。
-
糧食安全教育: 在食農教育中,可以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透過教學,學生能夠學到如何選擇安全食品、讀懂食品標籤,並了解食品的生產和處理過程。這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糧食安全意識,使他們在飲食選擇上更為明智。
-
農業永續性: 引入農業永續的概念,讓學生了解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這可以透過小型的校園農業實踐、綠色校園計畫等方式實現。學生將學到如何選擇更加環保的飲食方式,並意識到他們的選擇對環境有何影響。
-
飲食習慣與健康: 食農教育應該教導學生關於平衡飲食和營養價值的知識。透過種植、收穫和烹飪活動,學生可以親身體驗食物的來源,培養對健康飲食的興趣。這對於預防肥胖、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積極影響。
-
社區參與: 食農教育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社區中的農業和食物計畫。這可以透過參與校園菜園、社區市集等方式實現,強調團隊協作、社區參與的價值。學生透過實際參與,體會到他們對社區的影響力,培養公民意識。
-
跨文化交流體驗學習:透過連線,以遊戲、對話式學習,幫助台日學生從趣味中認識、並以五感體驗理解台日兩國的溝通文化、食文化等異同,從中學習如何鑑賞他國文化,提升對自國文化的認識,消除偏見與刻板印象,強化國際理解,並發展跨文化間的溝通技巧,開拓國際視野。
在國小階段實施食農教育,不僅能夠提供學生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使其具備解決社會議題的能力。透過實踐、體驗和參與,學生將更加全面地理解食物與農業之間的關係,並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可持續的價值觀。
二、計畫實踐之影響評估
當大學將食農環境教育與跨文化學習整合到其社會責任實踐中時,可以進一步強化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
深化環境與食農教育的實踐:大學可以利用其研究和教學專長來深化對食農和環境問題的教育。這包括開發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教材,以及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這些活動不僅增進學生對這些重要議題的理解,還鼓勵他們採取實際行動。
-
強調全球環境議題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損失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大學可以通過其教育和研究活動,提高學生對這些全球環境議題的認識,並鼓勵他們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一部分。
-
提升國際視野、國際理解素養與行動力,台日國際友誼:透過連線,以趣味性的共話、共學、與共做,以五感親身體驗異文化,這不僅可培養台日學生跨文化理解與溝通技巧;同時,亦可提升國際視野和文化鑑賞能力,消除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台日國際友誼。
-
增強社區與學術機構的連結:透過參與社區項目和合作,大學可以將其學術專長直接運用於解決地方社區的實際問題。這種連結不僅增強了社區的能力,還提升了大學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形象。
-
支持永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大學在食農環境教育與跨文化學習的實踐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這些活動,大學可以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做出貢獻,尤其是在優質教育、氣候行動和負責任消費與生產等方面。
綜上所述,大學在落實國小階段食農環境教育與跨文化學習的社會實踐中,不僅履行了其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還在培養負責任的公民、促進社會進步和文化多樣性、以及支持全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