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上一隅,早期島上居民,除原住民外,皆從閩、粵移入。這些來自大陸原鄉的移民,在蓽路藍縷,啟建家園的同時,必須面對瘴虐為患,以及與原住民衝突,或與其他不同族群之間的械鬥,其生活的艱困是可想而知的。
在精神及物質生活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先民胼手胝足的工作,利用在原鄉所學的生產技術,並利用智慧與巧思,依照居住環境的狀況,從事抽藤、燒焿、焗腦、藍染、燒炭等產業,並製作各種生產與生活用品,終於克服種種困難障礙,將台灣開發成新樂土。面對當今社會變遷快速,傳統文化急遽喪失,老成凋謝,如何將過去各族群的努力呈現來,讓後代子孫在緬懷之餘,能夠見賢思齊?
本計畫選擇新竹縣竹北市隘口社區,以及芎林鄉秀湖社區為實踐場域。隘口里開發至今已逾200年,居民世代過著寧靜溫馨、無公害、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未料在民國81年政府宣布計畫中的高鐵新竹車站將設在竹北六家地區,而被相中的站址位於隘口里與中興里之交界處。民國89年時高速鐵路正式興建,全里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劃作新竹車站特區,隘口里的居民經過二十多年抗爭的學習、瞭解、溝通的歷程,其心理變化,已從驚慌、否認、抗拒、討價還價、接受事實、逐漸走出激情、復歸平靜等歷程。現今大部分居民在自己配回的土地上重新興建房舍,並從外地遷回定居,大型建築或個別型住宅亦不斷的從地上出現,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新的市鎮正在崛起。
芎林鄉秀湖村原名「猴洞」,位於今惠和宮一帶,其開發可推溯自清嘉慶12年(1807),但在道光、咸豐年間因水患沖毀導致滅村,水患過後再經土地重整與開發,併同毗鄰之山豬湖(位於今秀湖活動中心一帶),以「山豬湖」之名行於世,至光復後,因山豬湖之名不雅,遂改名秀湖。民國64年,為因應永興、秀湖兩村的居民,芎林鄉公所輔導成立農業型態的「永秀社區」。民國80年內政部頒布「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社區發展改以人民團體組織型態運作,至民國87年成立「秀湖社區發展協會」。秀湖社區世一典型的農業社區,境內農地經過重劃後,灌溉渠道縱橫,農路均已鋪上柏油,社區綠化、美化完成,吸引許多外地人士到此定居。
本計畫內容有三項:
一、藍染與客家花布技術的傳承與創新,選擇藍染與客家花布系列,可結合部分里民過去的手工技術,加上客家圖騰或元素,重現昔日文化特色,朝向藝術化、商品化發展,以協助社區建構特色。
二、客庄特色植物認識與應用方面,選擇月桃、野薑、艾草、紫蘇、迷迭香、薰衣草、天竺萬壽菊、澳洲茶樹、香茅、薄荷、羅勒等,設計出左手香膏、紫雲膏、香藥草應用、香草露等方面認識與實作課程。
三、與新竹縣農會合作,並透過期安排,帶領團隊人員與學生,參與新竹縣農化,或竹北、芎林、橫山、寶山等農會舉辦之食農教育、小農市場、蔬果派對嘉年華會等活動,藉著這些活動參與,認識客家聚落之地方創生,同時也尋求本校與相關農會之合作機會。
計畫執行策略與作法如下:
一、在fb中以本計畫名稱開設一社團,名稱為「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大學社會責任/宗教地圖/地方創生」,隨時將最新成果公布,提供學界與社會大眾參考。
二、結合社區從事藍染、客家花布、客庄特色植物師資,教導本校學生學習相關技術。
三、藍染、客家花布、客庄特色植物產品設計與製作、推廣。
四、參與新竹縣農化,或竹北、芎林、橫山、寶山等農會舉辦之地方創生活動,尋求日後本校與相關農會之合作機會。
五、教導本校來自印度龍樹學院、那爛陀大學之學生,學習藍染、客家花布、客庄特色植物產品設計與製作。
計畫之預期效益及指標:
一、將已完成之活動成果在fb「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大學社會責任/宗教地圖/地方創生」社團中呈現。
二、分別在隘口社區、秀湖社區、慈恩精舍辦理藍染技術與客家花布製作、特色植物產品設計與製作課程與實作,全年共計12場。
三、指導本校至少30位同學學習藍染技術與客家花布製作、30位同學學習客庄特色植物產品設計與製作。
四、帶領帶領團隊人員與學生,參與新竹縣級或鄉鎮級農會地方創生活、食農教育活動,全年預計40人次參加。
五、 藍染與客家花布、客庄特色植物系列作品的設計、實作與期末公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