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8( 週三. )
因應少子化趨勢及後疫情時代,學校未來將朝向小而美的精緻大學發展。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以「教學」、「輔導」、「研究」及「經營」四大發展面向,以及提升「教師發展&學習效能」、強化「職場發展&社會流動」、深化「特色應用&研究發展」、促進「學校永續&公共發展」四大發展主軸,推動「深化教學創新」、「成就學生未來」、「點亮學院特色」及「深耕永續發展」四大發展計畫,教學、輔導、研究及經營四大面向的重點特色如下:
一、教學面向-【提升教師發展 & 學習效能】
深化「多元適性」、「教學創新」及「自主學習」
(一)依據學生先備特質能力,推動多元適性學習課程,並建立實務取向課程。強化課程改革成效品保。深化通識教育共同核心課程,增進博雅教育課程多元發展,擴展學生多元知能,強化通識教育學習效能。推動以學院為核心的課程架構,發展學院特色教學課程及多元跨域彈性課程。配合院系專業實務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需求,深化院系對接產業教學設備,打造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環境,建立創新實作學習基地,提供學生良好學習環境。
(二)延攬及留任優秀教學教師,強化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多元協助方案,建立教師教學實證支援平臺,遴選與獎勵教學優良教師,深化教師教學支持系統。推動跨域學習創新,強化實證教與學策略,精進師徒制度教學,自製與推廣教學教材數位化,強化跨域創新教學模式。完備教學實務升等制度,健全教師教學歷程暨表現資料庫,擴充教師教學成果發表平臺,強化教師教學實務升等。
(三)深化學生學習多元輔導機制,建置及應用學生學習成效追蹤資料庫,打造創客生態學習環境,獎勵學生勇敢築夢實踐創新,強化學生學習支持系統。檢核學生基本素養核心能力,落實執行學系總結性課程,補助辦理學生學習成果展,強化學生學習成效多元評估,精進學生學習成效品保。規劃學生自主學習週,鼓勵師生組成跨領域學習社群,培養學生學習資源檢索與應用能力,推動弱勢學生自主學習2.0方案,提升學生多元自主學習。營造國際多元文化學習環境,結合院系特色拓展國際交流,強化國際語言文化學習,辦理國際文化體驗活動,提升學生國際文化視野。
二、輔導面向-【強化職場發展 & 社會流動】
強化「全人關懷」、「弱勢助學」及「就業輔導」
(一)建立學生正向心理適應力,活化多元輔導管道及資訊平臺,拓展校園危機事件意識與處理,拓展校園危機事件意識與處理,整合校園多元輔導服務。建構健康安全學習環境,建構優質住宿品質,深耕學生生活品德教育,推展學生體適能及競賽活動,優化學生社團活動質與量,營造健康安全樂活校園。推動低碳永續安全校園環境,建立友善大學校園。
(二)統整弱勢學生助學資源,提供經濟弱勢學生獎助學金及工讀機會,輔導學習弱勢學生課業及就業,深化弱勢助學全程輔導。深化原民生關懷輔導,加強境外生適應輔導,完善多元文化校園,強化多元族群輔導共融。
(三)建立實習課程模組,完備以就業為導向的實習制度,完善產學實習合作互動平臺,以落實產業接軌實習實務。強化職場證照語文能力,提升數位應用能力,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競賽與展演,培育職場發展多元能力。培育學生職涯發展知能,精進就業輔導機制,強化學生職涯就業輔導。加強利害關係人及畢業生調查分析應用,深化校友關係與合作,強化關係人追蹤及回饋機制。
三、研究面向-【深化特色應用 & 研究發展】
發展「重點研究」、「校務研究」及「產學研究」
(一)配合學院重點領域發展,辦理產學研究輔導與學術活動,鼓勵教師申請校內外研究計畫,提供經費、mentor諮詢、鼓勵組成研究社群,透過系統化之協助與機制,整合學院系所師資專長,建立學校及學院研究特色。
(二)強化校務資料及共享應用功能,推動校務研究資料應用,發展校務量質分析研究。
(三)建立產學研究資料庫,鼓勵教師與產業接軌合作計畫,拓展院系實務應用產學合作能量。促進學研成果與產業發展及教學應用結合,提升應用產學研究效益。
四、經營面向-【促進學校永續 & 公共發展】
推動「品質保證」、「在地深耕」及「社會責任」
(一)完備校務研究決策支援資料庫,強化專業及分析應用效能,提升校務決策品質。建立自我評鑑組織制度,推動院系自辦品保評鑑及實地訪評,落實自我評鑑回饋改善。推動績效管理獎優汰劣,深化內控稽核制度,強化財務管理。
(二)推動樂齡學習,辦理推廣服務研習活動,促進終身學習在地共學。打造社區關懷服務輔導,推廣在地文化創意產業,建立USR服務據點,深化關懷在地永續發展。行銷在地特色優質產業,活絡在地文化發展,促進在地產業發展共榮。建置校園創客地圖,鏈結創新創業與地方創生,培育在地跨域創新藍圖。
(三)推動社會責任實踐種子培育團隊,鼓勵教師教學課程結合社會實踐,組成跨域團隊。透過專業課程與服務學習結合,培育學生跨域創新能力,連結產官學社會資源,融入跨院團隊合作學習,培養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並與社區共同合作,以互惠精神,為在地社區弱勢族群創造就業機會,逐步推動以解決社會問題,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最後更新日期: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