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
姓 名
|
|
職 銜
|
教授
|
專業領域
|
倫理學、佛教倫理學、佛教戒律學、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觀學、唯識學與天台學
|
辦公室/電話
|
妙然樓二樓系主任辦公室/4201
|
|
|
老師小傳
|
|
一、出生與學歷
盧瓊昭係在家姓名,祖籍廣東省梅縣,1957年出生於緬甸仰光,1965年返台。
1975年,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中畢業,並以第一志願的全班最高分,考上了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1978年,二十一歲,大學三年級暑假出家,並於1979年自師範大學畢業。1980年受具足戒於高雄龍泉寺。
|
二、教育、學術經歷
曾任教國、高中國文老師、各佛學院佛學講席。1989年,與性廣法師共同創立佛教弘誓學院。
1998年初,於桃園縣成立「弘誓文教基金會」,並擔任第一屆董事長,以推動佛教弘誓學院僧教育為立會宗旨,為佛教寺院栽培僧材。該基金會並從1999年至2016年,舉辦了14屆的「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大型研討會,甚受教界與學界好評。
1994年2月起,講學於輔仁大學,並依《佛教倫理學》一書之著作審,獲得教育部學審會通過「講師」資格;此一不依學歷而依學術實力,獲取大學教師證書之先例,實屬罕見。1997年9月起任教於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並為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指導法師。2002年8月,依《律學今詮》之著作審,獲得教育部學審會通過「副教授」資格;2005年6月,依《佛教規範倫理學》之著作審,獲得教育部學審會通過「教授」資格;現任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暨研究所教授。2004年6月,於玄奘大學創立「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並兼該中心主任一職。2020年5月,與三學會合作,創建藏傳佛教研究中心,並兼該中心主任一職。
2009年3月起,接任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研究所)主任。2010年2月起,除系主任職外,復兼文理學院院長。2013年8月至2016年7月,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兼任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前後兼任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佛學相關課程。
學術專長有倫理學、佛教倫理學、佛教戒律學、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觀學、唯識學與天台學,也作過如來藏學方面的講學。許多個人在各該領域中的學術見解,都會在課堂中與學生分享,惜因事忙,這些見解只有部分已整理成學術論文。
截至2008年5月為止,已出版之著作有《如是我思》、《佛教倫理學》、《悲情觀音》、《人間佛教播種者—印順導師》、《敢向高樓撞晚鐘》、《人間佛教試煉場》、《律學今詮》、《初期唯識思想》、《千載沉吟》、《世紀新聲》、《佛教規範倫理學》、《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佛教後設倫理學》等專書30冊、期刊論文75篇、專書論文21篇、研究計畫與官學合作計畫共24項。
|
三、社會運動經歷
(一)護教運動
法師曾主導幾次全國矚目的社會運動,其中以1988年底的「思凡」事件、1994年3月間的「觀音像事件」及1999年的「佛誕放假運動」,最為國內外佛教界人士之所稱道。
(二)保護動物運動
1993年至1999年,擔任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推動動物福利之立法,防阻動物受虐,以此發揚佛法中之護生精神。任內結合社會力量,促使立法院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動物保護法」,頗受社會好評。
2003年7月至8月間,前後三度撰文,反對原住民部落大學「殺豬觀摩教學」,並勸阻陳水扁總統以「總統神豬」參加客家義民祭,後者因被挑起了族群意識的神經,而引起軒然大波,但也引發了社會大眾對祭祀動物所受非人道待遇的關注。
2004年底,召開記者會並為文強烈批判南投丹大林場開放狩獵政策,引起原住民團體之強烈反彈,但該政策遂因此而略作調整。
此外,法師亦常於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維護人權、反賭博合法化或政教關係之相關議題上,於報刊發表「佛法觀點」之文章,深受各界重視。間或依時間之許可,而投入實際的運動行列,開佛教界主導或參與社會運動的風氣之先。
1999年3月,南投縣長彭百顯敦請出任副縣長,基於「政教分離」之一貫信念而婉拒之。
(三)性別平等運動
2001年3月30日,公開籲請翌日即將來台弘法之達賴喇嘛加油,恢復藏傳比丘尼制度;31日,於印順導師九六嵩壽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中,公布「廢除八敬法宣言」,並請四眾弟子八人上台撕下八敬法條文,表示「八敬法非佛說」,今後有心奉行佛陀「平等」教誡者,不宜再依循此種強烈歧視女性的不平等條約。
2007年11月,在內政部、國科會、本校與各界贊助之下,舉辦「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會議,甚受國際學界、宗教界與女運界之肯定。
2012年8月11日,為女同性戀婚姻證婚,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主持同性戀婚禮的佛教法師。
2016年11月24日,出席立法院同性婚姻公聽會,以哲學、佛學觀點支持同性婚姻立法,發言內容轟傳一時,發言新聞與影片之點擊率飆破百萬,眾網友封為「戰神」。
(四)反賭博合法化運動
自1994年起,即在台灣主導反賭馬運動,並推動於動物保護法中明訂「反賭馬條款,這使台灣成為世界唯一透過民主立法程序制止賭馬的國家。
爾後與社會友人共同發起反賭博合法化運動,十餘年間制止了立法院提案通過賭博條款。2009年3月15日,擔任「反賭場倒退嚕大遊行」總召集人,抗議政府做莊,全民開賭,要求開放與否應經公開辯論之後,訴諸公投。
2009年9月26日,於澎湖所舉行的「博弈公投」大獲全勝,為台灣的反賭運動劃下漂亮的休止符,並為台灣的社會運動立下了「訴諸直接民主」的新典範,堪稱是台灣非政府組織運動形態的一次典範轉移。
|
|
|
學 歷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
|
|
經 歷
|
|
桃園縣立草漯國中國文教師兼班導師(1979.8~1980.7)
|
台北縣私立慈航高中國文教師(1980.8~1981.1)
|
福嚴佛學院國文兼佛學教師(1984.8~2003.7)
|
中國佛教會青年委員會護教組組長(1988.6~1989.8)
|
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理事長(1994.1~1999.12)
|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老師(1994.1~2004.1, 2005.2~2013.7)
|
中華佛寺協會理事、常務理事(1996~2004)
|
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1997.1~2003.9)
|
台灣哲學學會執委、第一、二屆理事(1997.1~2003.12)
|
弘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1997.6~2017.5)
|
鄭南榕基金會董事(1999.4~2020.3)
|
台灣教授協會執委(2003.1~2003.12)
|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04.1~2004.7)
|
中華民國動物保護協會顧問(2005.2.20~2009.2.20)
|
慈濟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2005.8~2006.1)
|
教育部高中生命教育學科中心諮詢委員(2006.9~2008.8)
|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生命教育優良出版品評選委員(2006.11~12)
|
台灣生命倫理學會第三~四屆理事(2008.6~2012.5)
|
「三一五反賭場倒退嚕大遊行」總召集人(2009.3.15)
|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兼研究所主任(2009.3~2020.7)
|
台灣宗教學會第六屆會長(2009.6~2010.6)
|
玄奘大學文理學院院長(2010.2~2013.7)
|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2010.8-2011.1)
|
新竹市政府市政顧問(2011.7.25~2014.12.24)
|
桃園縣政府宗教諮詢委員會委員(2011.9.1~2013.8.31)
|
玄奘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2013.8~2016.7, 2019.8~2020.7)
|
|
|
現 職
|
|
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暨專修部教師
|
《弘誓雙月刊》編輯顧問
|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
《佛學與科學》期刊(圓覺文教基金會)編輯委員
|
《玄奘佛學研究》編輯委員兼總編輯
|
《萬竅》(中華大學通識教育學刊)編輯顧問
|
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主任
|
財團法人慈善寺慈善佛學班指導法師暨授課教師
|
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 精神導師(patron)
|
教育部高教評鑑中心委員
|
玄奘大學藏傳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
玄奘大學《教學實務研究論叢》編輯委員
|
|
|
著 作
|
|
專 書
|
1. 如是我思,1986.6,台北:大乘精舍印精會。
|
2. 如是我思(新版),1989.9,2002再版,台北:東初出版社/法鼓文化。
|
3. 燃燈與熄燄,1991.10,台北:法界出版社。
|
4. 我願將身化明月,1992.11,台北:法界出版社。
|
5. 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與性廣法師合著),1991.10,台北:法界出版社。
|
6. 如是我思第二集,1993.2,台北:法界出版社。
|
7. 獨留情義落江湖,1993.2,台北:法界出版社。
|
8. 留得清白在人間,1993.2,台北:法界出版社。
|
9. 人間佛教的播種者,1995.7,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10. 悲情觀音,1995.8,台北:法界出版社。
|
11. 願同弱少抗強權,1995.8,台北:法界出版社。
|
12. 浩蕩赴前程,1995.8,台北:法界出版社。
|
13. 佛教倫理學,1995.10初版,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9再版,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
14. 鳥入青雲倦亦飛,1996.10,台北:法界出版社。
|
15. 「人間佛教」試煉場,1998.10,台北:法界出版社;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
16. 敢向高樓撞晚鐘,1998.10,台北:法界出版社。
|
17. 律學今詮,1999.10,台北:法界出版社。
|
18. 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2001.3,台北:法界出版社;2008.12,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19. 【妙雲集教學講座】(一)妙雲集導論,2001.3,台南:妙心出版社。
|
20. 千載沉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2001.5初版,2002.4再版,台北:法界出版社。
|
21. 世紀新聲——當代台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2002.4,台北:法界出版社。
|
22. 佛教規範倫理學,2003.3,台北:法界出版社。
|
23. 活水源頭——印順導師思想論集,2003.3,台北:法界出版社。
|
24. 【妙雲集教學講座】(二)佛法觀點的宗教觀,2003.10,台南:妙心出版社。
|
25. 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2006.5,台北:法界出版社。
|
26. 佛教後設倫理學,2008.5,台北:法界出版社。
|
27. 法與律之深層探索,2009.5,台北:法界出版社。
|
28. Was glaubst du? Christentum und Buddhismus im Gespräch (co-author Anselm Gruen), 2013.3, Würzburg: Vier Türme Verlag.
《你信什麼——基督宗教與佛教之對話》(與德國古倫神父合著),2013.4,台北:南與北出版社。
|
29. Buddhist Normative Ethics, 2014.4, Taoyuan: Dharma Realm Publishing Ltd.
|
30. 浩蕩赴前程:昭慧法師訪談錄(上、下兩冊),2017.5,桃園:法界出版社。
|
31. 您是菩薩的心肝寶貝,2018.9,桃園:法界出版社。
|
32. 如理作意,2020.11,桃園:法界出版社。
|
33. (Peter Singer、釋昭慧合著)心靈的交會——山間對話,2021.11,桃園:法界出版社
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 2023.12,Boulder Colorado: Shambbala Publications
|
34. 生命倫理與環境倫理——倫理抉擇的中道智慧(一)ISBN: 978-957-8550-61-2,2022.8,桃園: 法界出版社
|
35. 令梵行久住——僧制與戒規之當代詮釋ISBN: 978-957-8550-63-6,2023.8,桃園: 法界出版社
|
|
|
|
編 輯
|
1. 杯葛思凡專輯,1989.10,台北:中國佛教會青年委員會護教組。
|
2. 四分比丘尼戒經彙編,1996.8,台北:法界出版社。
|
代 撰
|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印順導師口述,昭慧代撰),1992.8,台北:東宗出版社;1993.5,台北:正觀出版社。
|
期刊論文
|
1. 「代理孕母」——貪瞋癡眾生的角力場,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997.10,4,14-16,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2. 結戒原委與制戒原理,法光學壇,1997,1,11-23,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3. 「以戒為師」之意旨,法光學壇,1998,2,14-37,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4. 由中台事件之教訓,論述戒律與法律的互動關係,圓光學報,1997.10,2,5-17,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
|
5. 律學研究方法舉隅,法光學壇,1999,3,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6. 佛法與生態哲學,哲學雜誌,1999.10,30,46-63,台北:哲學雜誌社。
|
7. 論毘尼中的場域(界)規範——以「攝僧界」為主,玄奘學報,2000.4,1,13-40,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8. 有關受具前階規制之種種——沙彌(尼)、式叉摩那與「異學四月共住」規制之研究,法光學壇,2000,4,19-39,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9. 動物權與護生,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00.1,13,桃園: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10. 環境權與動物權——「人權」觀念的延展與「護生」信念的回應,玄奘人文學報,2001.10,4,17-34,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11. 論人文教育與生命哲學——兼論其所潛藏之意識形態問題,人文教育專刊,2001.11,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12. 撰寫「佛教倫理學」的「教證」與「理證」——以拙著《佛教倫理學》為例,法光學壇,2001,5,25-44,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13. 既違常情,又違法理的「八敬法」——比丘尼永世頂戴的緊箍,佛學與科學,2002.7,3(2),48-49,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
14. 宗教倫理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層規範——以基督宗教與佛教為主,法光學壇,2002,6,1-36,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15. 「廢除死刑」的佛法觀點,哲學與文化(AHCI),2003.1,30(1),台北:哲學與文化。
|
16. 「詳考其理,各擅宗塗」——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人文關懷與社會發展——人文篇,2003,11-26,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
17. 台灣生態環境的結構性問題——以水資源問題為主軸的幾項考察,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03.4,26,15-23,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18. 台灣佛教之發展及其特色,台灣漢文化之本土化,2003.9,台北:前衛出版社。
|
19. 從佛法觀點論美感價值、倫理價值與神聖價值之互替性與互補性,佛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12.25,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20. 佛教慈善事業的一個範例:慈濟整治印尼紅溪河之成效與意義,法光學壇,2003,7,1-26,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21. 「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兼論印順導師由緣起性空論以證成「一乘究竟」的可能性,玄奘佛學研究,2004.7,1,21-52,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22. 揮之不去的父權夢魘——評述「優生保健法」修正案之爭議,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04.8,31,23-35,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23. 「七滅諍法」的程序正義與配套措施,玄奘佛學研究,2005.1,2,93-134,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24. 佛法的「生命」觀——兼論人類胚胎(胎兒)的地位,輔仁宗教研究,2004,10,91-122,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
25. 異種基因轉殖的倫理爭議及佛法觀點,玄奘佛學研究,2005.8,3,1-30,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26. 佛教後設倫理學初探——從實然的現象與法則,到應然的原理與原則,玄奘佛學研究,2006.1,4,103-122,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27. 有關「自然律」與「自然道德律」之佛法觀點,哲學與文化(AHCI),2006.3,33(3),台北:哲學與文化。
|
28. 佛教生命倫理學之研究方法芻議,玄奘佛學研究,2006.8,5,81-106,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29. 緣起、護生、中道義——論佛家之終極關懷與生命倫理,新世紀宗教研究,2006.12,5(2),2-24,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宗博出版社)。
|
30. 緣起、護生、中道——出世與入世之間的平衡槓桿,佛教圖書館館刊,2006.12,44,43-47,嘉義: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
|
31. 玄奘的戒學生活、伽藍見聞與律學觀點,玄奘佛學研究,2007.1,6,1-26,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32. 系統理論之交集與歧異——重點比較:原則主義與非原則主義,玄奘佛學研究,2007.8,7,33-62,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33. 佛教生命倫理學研究:以動物保護議題為核心,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07.8,43,28-44,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34. 「自通之法」的深層探索——依「緣起」法則作為論述脈絡,玄奘佛學研究,2007.11,8,31-54,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35.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aiwan Buddhist Women’s Rights Movement(台灣佛教女性平權運動之理論與實踐),玄奘佛學研究,2008.3,9,121-144,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36. 弘一大師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在律學上之地位與特色,玄奘佛學研究,2008.9,10,115-136,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37. 「代理孕母」——貪瞋癡眾生的角力場,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08.10,4,14-16,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38. 從普世價值觀察女性婚姻觀——重讀《佛說玉耶女經》,佛教觀察,2008.10,1,上海:復旦大學禪學會。
|
39. 《央掘魔羅經》摘錄鑒賞,佛教觀察,2009.3,3,上海:復旦大學禪學會。
|
40. 地球大籠中的超級白老鼠——依佛法觀點論異種基因轉殖涉及人體實驗之倫理爭議,應用倫理評論,2009.4,46,137-146,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41. 總統神豬祭祀風波之深層探索——兼述原民「殺豬觀摩教學」,考察事件始末、爭議焦點與問題癥結,玄奘佛學研究,2009.3,11,111-187,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42. 原始佛教對身心保健與疾患防護的看法——以《阿含經》與《佛說佛醫經》為主,西南民族學報(CSSCI),2010.5,31(5),92-97,四川:西南民族大學。
|
43. 九二六澎湖博弈公投──台灣社運以公投對抗金權政治獲勝首例評析,台灣生命倫理學刊,2011.1,台北:台灣生命倫理學會。
|
44. Ethical Controversy over the Sources of Human Stem Cells Research: A Study from the Buddhist Ethical Point of View, 哲學與文化,2011.2,38(2),1-33,台北:哲學與文化。
|
45. 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觀要義——「七覺分」的完滿開展,西南民族學報(CSSCI),2011.2,32(2),64-68,四川:西南民族大學。
|
46. 神聖與世俗專輯論文 當代台灣佛教的聖俗悖論——直入大乘與迴入大乘的路線之爭,玄奘佛學研究,2011.3,15,37-64,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47.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otecting Life & Middle Path, 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台灣醫學人文學刊》,2011.5,12(1,2),台中:中山醫學大學。
|
48. 佛學與通識教育,通識在線,2011.7,35,11-12,台北:通識在線雜誌社。
|
49. 無諍、無諍行、無諍三昧與「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兼論〈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之「無諍」意涵,玄奘佛學研究,2011.9,16,1-22,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50. 動物保護的兩大依憑——動保良知與動保論述,應用倫理評論,2012.1,51,123-131,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51. 傳道法師對南傳佛教在台灣之觀察與評議,法印學報,2011.9,1,1-32,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52. 高難度的「生命工程」與「學術工程」——生命教育與宗教思想之間的張力,慈濟通識教育學刊,2011.12,7,1-18,花蓮:慈濟大學。
|
53. 初善、中善、後亦善——《阿含經》的修行論,弘誓雙月刊,2012.2,115,6-22,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54. 論自然權利與法定權利概念下的「宗教自由」,思與言(THCI Core),2012.3,50(1),235-251,台北:思與言雜誌社。
|
55. 印順學與人間佛教——由「無諍之辯」到「求同存異」,玄奘佛學研究,2012.3,17,1-32,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56. 「中道」之根源義與衍生義——依佛教倫理觀點作深層探索,玄奘佛學研究,2012.9,18,91-128,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57. 「行入」慈濟大藏經——以慈濟落實「社區倫理」的環保志業為例,法印學報,2012.10,2,71-86,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58. 「性」與「愛」之佛教觀點,生命教育研究,2012.12,4(2),1-32,台北:生命教育學會。
|
59. 「人間佛教」的動保論述,應用倫理評論,2013.11,55,17-33,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60. 試論南山律家之「大乘圓教」戒體論——為紀念弘一大師「專弘南山」而作,法印學報,2013.10,3,75-101,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61. 「離於二邊,說於中道」「大地倫理」之環境整體論與佛法觀點的回應(之一),法印學報,2014.10,4,1-20,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62. 平衡「見諍」的操作槓桿──「言論自由」與「宗教容忍」的佛法觀點,玄奘佛學研究,2011.9,24,29-48,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63. 論《瑜伽師地論》之「如理思惟」——正思擇其自相、共相之要領與判準,法印學報,2015.10,5,1-26,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64. 羅馬書中的「罪」與「離罪」,弘誓雙月刊,2015.10,137,42-47,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65. 台灣宗教界對於「多元成家」與「同性婚姻」議題的立場與論述解析,台灣宗教研究,2015.12,14(2),31-52,台北:台灣宗教學會。
|
66. 「深層生態學」的自我實現與自我解構——環境倫理學「整體論」與佛法觀點的回應(之二),法印學報,2016.4,6,1-24,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67. The tribe of New Brahmins: The problem rooting from the issue of “Control & Submission”- an excerpt from the speech at Taiwan Academia Historica's video recording, Seed of Pease, 2016.9-12, Vol. 32(3), 35-37, Bangkok: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 (INEB).
|
68.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ractitioner & Management Level, Seed of Pease, 2017.5-8, Vol. 33(2), 41-42, Bangkok: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 (INEB).
|
69. 利己與利他之矛盾與統合,玄奘佛學研究,2017.9,28,1-32,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
70. Animal Welfare: A Buddhist-Utilitarian Dialogue-Shih Chaohwei and Peter Singer, Harvard Review of Philosophy, 2018.10, Vol. 25, 169-181, Harvard University: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
71. 宗教療癒對思覺失調症可能提供之助益——以「身念處」原理開展的三個出家案例報告,法印學報,2018.12,9,81-112,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72. 宗教與「非家者」的交集——台灣宗教性慈善暨社福團體「遊民服務」之現況、瓶頸與展望,新世紀宗教研究,2019.1,17(2),新北:宗博出版社。
|
73.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應用倫理評論,2019.4,66,61-76,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74.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心靈答案,應用倫理評論,2019.10,67,5-28,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
75. 《瑜伽師地論》與《清淨道論》之「所緣/業處」——聚焦論述其理論架構與教學特色,法鼓佛學學報,2019.12,25,1-28,新北:法鼓文理學院。
|
76. 天台教觀的軸心理論──「一念三千」,弘誓雙月刊,2020.8,166,6-20,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77. 「十遍處」於各佛教傳承間的演變與差異之比較研究(第二作者:釋性廣),法印學報,2020.12,11,1-31,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
會議論文
|
1. 禪定與神通,佛學、修鍊系統與身心科學理論基礎研討會,1995.6.4,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
|
2. 弘一大師之研律與弘律,第一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1995.8.23,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台北:國軍英雄館凱旋廳。
|
3. 「緣起」與「護生」──佛法對今日人類困境的啟發,憲政改革的新思維研討會,1995.9.30,美國亞洲協會、現代學術基金會,台北:台大法學院會議廳。
|
4. 「護生」精神的實踐舉隅——台灣動物現有的處境與佛教界當前未來的援助之道,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1996.6.2,現代佛教學會,台北:台灣大學國際會議廳。
|
5. 從佛教倫理學看器官移植問題,台灣哲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1997.12.28,台灣哲學學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6. 佛教與女性——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初稿),「哲學與批評」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3.19,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中壢:中央大學。
|
7. 佛教與女性——解構佛門男性沙文主義(補充更正版),海峽兩岸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上),1999.10.30,弘一大師學會,台北:師大綜合大樓第二會議廳。
|
8. 人間佛教 薪火相傳大會引言,「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1999.10.23,弘誓文教基金會,台北: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
9. 佛教與社會運動,「台灣人國是會議」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11.12,台灣教授協會,台北:台大法學院會議廳。
|
10. 印順導師對本生談與西方淨土思想的抉擇,「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2000.1.23,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印順文教基金會、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台北:台大第二活動中心國際會議廳。
|
11. 「生物多樣性」與「護生」——佛法與時代思潮,第一屆全國現代思潮學術研討會,2000.5.13,靜宜大學,台中:靜宜大學國際會議廳。
|
12. 動物關懷的宗教合作——以關懷生命協會的「護生」運動為例,「宗教交談」學術研討會,2000.11.18,輔仁大學宗教系,台北:輔仁大學。
|
13. 佛法與生命教育,「生命學與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2001.3.11,崇佑企專。
|
14. 環境權與動物權(初稿),「第二屆倫理思想與道德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3.16,淡江大學通識中心。
|
15. 初期唯識思想,第二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1.3.31,弘誓文教基金會,台北: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
16. 廢除死刑的佛法觀點,「廢除死刑」國際研討會,2001.6.24,輔仁大學和平文化中心,台北:輔仁大學。
|
17. 撰寫「佛教倫理學」的「教證」與「理證」——以拙著《佛教倫理學》為例,「佛教倫理學」研討會,2001.9.15,現代佛教學會,台北:台大哲學系。
|
18. 弘一大師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在律學上之地位與特色,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會議,2001.9.17,弘一大師學會,台北:師大國際會議廳。
|
19. 論宗教學從各宗教分出之過程與問題,「宗教學與宗教傳統」學術研討會,2001.11.16,輔仁大學宗教系,台北:輔仁大學。
|
20. 「詳考其理,各擅宗塗」——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第一屆玄奘學研討會,2001.11.25,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21. 人間佛教行者的「現身說法」——從提倡動物權到提倡佛門女權,第三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2.4.20,弘誓文教基金會,台北: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
22. 新世紀的佛門女性運動——當代比丘尼抗拒不平等條約的「台灣經驗」,第七屆國際佛教婦女大會,2002.7.12,台北:華梵大學國際會議廳。
|
23. 從弘一大師之護生行,談幹細胞研究之倫理意義,弘一大師圓寂六十週年學術會議,2002.10.13,天津:遠洋賓館。
|
24. 台灣佛教之榮景及其隱憂,2020.10.19,中國人民大學宗教研究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
25. 佛教比丘尼與台灣社會,the Workshop on "Gender and Religion",2002.12.3,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
26. 宗教倫理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層原則——以基督宗教與佛教為主,台灣哲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02.12.14,台灣哲學學會,台北:台大哲學系。
|
27. 台灣佛教之發展及其特色,台灣文化本土化研討會,2003.3.15,台灣教授協會,台北:台灣國際會館。
|
28. 摩訶迦葉與律學發展,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會議,2003.4.12,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賓川縣人民政府,雲南賓川:雞足山賓館。
|
29. 美感價值、倫理價值與神聖價值——三者之互替性與互補性初探,「佛學與文學」學術研討會,2003.4.20,玄奘大學中文學系、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30. 佛教慈善事業的一個範例:慈濟整治印尼紅溪河之成效與意義,「宗教福利與資源運用」研討會,2003.10.5,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31. 總統神豬祭祀風波——事件始末與問題癥結,第二屆「國際生態論述會議」,2003.12.5,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台北:淡江大學。
|
32. 「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兼論印順導師由緣起性空論以證成「一乘究竟」的可能性,第五屆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印順長老百歲嵩壽學術研討會,2004.4.24,佛光文教基金會、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弘誓文教基金會,台北: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
|
33. 墮胎影片風波——兼論宗教在生命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生命關懷教育」學術研討會,2004.5.31,萬能科技大學,桃園:萬能科技大學。
|
34. 異種基因轉殖的倫理爭議及佛法觀點(The Buddhist viewpoint of the ethical dispute in different species Transgenosis),第四屆生命倫理學國際會議,2004.6.25,國立中央大學、台大醫學院,台北:台灣大學醫學院。
|
35. 「七滅諍法」的程序正義與配套措施,「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研討會,2004.9.26,現代佛教學會,台北:台大集思國際會議廳。
|
36. 佛法的「生命」觀——兼論人類胚胎(胎兒)的地位,「宇宙生成論—宗教與科學的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smology – Religion and Science in Dialogue),2004.11.27,輔仁大學理工學院「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社會科學院宗教學系,台北:輔仁大學百鍊國際會議展演中心。
|
37. 應然原理之證成——依「緣起論」之佛法觀點,台灣哲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04.11.27,台灣哲學學會,台北:東吳大學國際會議廳。
|
38. 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的成果與挑戰,第四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思想與台灣主體性,2005.3.20,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會議廳。
|
39. 生命倫理議題研究——佛教哲學進路之方法論,「佛學方法論」學術研討會,2005.4.16,台灣大學哲學系,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
|
40. 佛教後設倫理學初探——從實然的現象與法則,到應然的原理與原則,第一屆應用倫理學術會議「宗教哲學與環境倫理」,2005.5.15,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佛教弘誓學院、關懷生命協會,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41. 緣起、護生、中道義——論佛家之終極關懷與生命倫理,生命倫理與終極關懷學術研討會,2005.5.23,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中壢: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
42. 總統神豬祭祀風波之深層探索——兼述原民「殺豬觀摩教學」,考察事件始末、爭議焦點與問題癥結,台灣宗教學會2005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灣宗教研究的本土性與國際性」,2005.7.2,台灣宗教學會,台北:政治大學行政大樓第五會議室。
|
43. 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人間佛教的思想於實踐,2005.9.1,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河北:承德。
|
44. 有關佛教後設倫理學之討論——從實然的現象與法則,到應然的原理與原則,2005兩岸宗教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10.15,中國哲學會,台北: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
|
45. 有關「自然律」與「自然道德律」之佛法觀點,自然道德律學術研討會,2005.11.25,輔仁大學哲學系,台北:輔仁大學野聲廳。
|
46. 佛教生命倫理學之研究方法論,首屆「世界佛教論壇」,2006.4.13,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教協會,中國浙江:杭州人民大會堂。
|
47. 系統理論之交集與歧義—重點比較:原則主義與非原則主義,「佛教哲學的建構」學術研討會,2006.5.27,台灣大學哲學系,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
|
48. 原始佛教對身心保健與疾患防護的看法——以《阿含經》與《佛說佛醫經》為主,2006.8.1,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中壢: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
|
49. 玄奘的戒學生活、伽藍見聞與律學觀點,第三屆玄奘國際學術討論會,2006.9.20,玄奘研究中心、中國對外友好交流協會、四川省與成都市的佛教協會,四川:成都大慈寺。
|
50.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otecting Life & Middle Path, Dr. Ambedkar and the Modern Buddhist World: THE OCTOBER 2006 NAGPUR CONFERENCE, 2006.9.30, Nagaloka, India: Nagpur.
|
51. 印順法師、印順學與人間佛教,20世紀後半葉人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6.11.15,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台北: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
|
52. 系統理論之交集與歧異:重點比較原則主義與非原則主義,台灣哲學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06.11.19,台灣哲學學會,嘉義:中正大學。
|
53. 台灣的動物保護運動──觀念與實務的推展與瓶頸,國際動物保護學術會議「2006動物福利國際論壇:台灣與世界對話」,2006.12.11,中華民國動物保護協會,台北:集思會議中心台大館。
|
54. 佛教「生命倫理學」研究——以動物保護議題為核心,生命倫理研習會暨醫療倫理聯合討論會,2007.7.6,台灣生命倫理學會、中央大學、慈濟大學,花蓮:慈濟大學。
|
55. 「自通之法」的深層探索——依「緣起」法則作為論述脈絡,「批判與反思」哲學研讀會,2007.8.3,台灣哲學學會,台北:國科會人文研究中心會議室。
|
56.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otecting Life & Middle Path,INEB 2007 Taiwan Conference,2007.9.1,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Engaged Buddhists & 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57.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ddhist Feminist Movement in Taiwan: From Advocating Animal Rights to Female Rights(台灣佛門女權運動之理論與實踐——從提倡動物權到提倡佛門女權),Conference on Religious Culture & Gender Ethics(2007「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2007.11.24,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應用倫理研究中心、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58. Sex and Love: A Buddhist Perspective(「情」與「欲」的佛法觀點),A Roundtable: Chinese Gender / Sexuality in 21st Century廿一世紀中華性別圓桌會議,2007.12.15,香港樹仁大學法律及商業學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香港:樹仁大學。
|
59. 台灣佛學基礎教育現況之探究,「台灣佛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文化研討會,2007.12.16,中華佛寺協會,高雄:中華佛寺協會會館。
|
60. 人類幹細胞研究來源的倫理爭議——一個佛法向度的倫理探索,「幹細胞實驗倫理教育—醫學、宗教與法律」研討會,2008.3.15,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台北:輔仁大學。
|
61. 面對、超越與投入、超越—論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的生死涅槃觀,2008年倫理思想與道德關懷學術研討會—生死的面對與超越,2008.5.9,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台北:淡江大學。
|
62. 佛教對「身心失智者」應作如是觀,神學的殘障與殘障的神學,2008.6.2,台灣女聲神學工作室,台北:基督長老教會東門教會。
|
63. 依佛法觀點論異種基因轉殖涉及人體實驗之倫理爭議,台灣生命倫理學會生命倫理學年會學術研討會—後基因體世界之人體實驗:倫理、法律、社會意涵與國際規範之反省,2008.6.6,台灣生命倫理學會、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台南:成功大學醫學院。
|
64. The Inescapable “Gender Order”: Confused Thoughts on the Rule of “Receiving Precepts in Both Orders”, 10th Sakyadh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ddhist Women, 2008.7.3, Sakyadhita, Mongolia: Ulaambaata.
|
65. 佛誕放假運動始末——運動背景、決策考量、運動過程與運動成效,兩岸佛教志業論壇暨教團、教理、教史學術研討會,2008.7.12,中國佛教會,台北:圓山飯店國際會議廳。
|
66. THE INESCAPABLE “GENDER ORDER”: Fundamental Blocks in the Gender Equality Movement in Taiwan, The 24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WFB), 2008.11.25,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Tokyo: Asakura View Hotel.
|
67. Dependent Origination, Protecting Life & Middle Path,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nical Ethics and Consultation,2009.3.10,中山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台中:中山醫學大學。
|
68. The Anti-casino Legalization Movement in Taiwan--An Example of Successful Cooperation among Engaged Buddhist, Cross Religious, and NGO Organizations (Keynote Speech), The INEB’s 20th Anniversary, 2009.10.16,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Engaged Buddhists, Tailand: Chiang Mai.
|
69. 高難度的「生命工程」與「學術工程」——生命教育與宗教思想之間的張力,第一屆宗教人文社會學術論文發表會,2010.4.12,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新竹:玄奘大學。
|
70. 論《阿含經》「中道」義——原始佛教「中道」論研究(之一),第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壇,2010.4.17,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弘誓文教基金會,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71. 初期瑜伽行派之定慧綜合修行觀─以《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為研究核心,東宗的呼喚:二○一○賴鵬舉居士逝世週年學術研討會,2010.4.25,東方宗教討論會、台灣宗教學會,板橋: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
|
72. 九二六澎湖博弈公投─台灣社運以公投對抗金權政治獲勝首例評析,「兩岸民間社會與公共參與」研討會,2010.6.11,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家發展研究所、東亞研究所、政治學系,台北:政治大學。
|
73. 當代台灣佛教的聖俗悖論——直入大乘與迴入大乘的路線之爭,「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研討會,2010.6.26,台灣宗教學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74. Local Culture and Common Values--Deep Exploration of the Aftermath of Shen-zhu (Sacrificing Gigantic Pigs) with a Viewpoint of Buddhist Bioethic, The 10th World Congress of Bioethics, 2010.7.28,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ioethics (IAB), Singapore: Suntec世貿大廈國際會議廳。
|
75. 台灣佛教社會運動現況評析—以反賭運動為例,佛法揚寰宇菁英論壇:佛法與現代社會,2010.7.31,新加坡:竹林寺。
|
76. 試論南山律家之「大乘圓教」戒體論——為紀念弘一大師「專弘南山」而作,弘一大師文化宗教思想研討會——天津市紀念李叔同—弘一大師誕辰1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2010.10.19,天津市紀念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天津市河北區文化和旅遊局,天津市:遠洋賓館。
|
77. 「性」與「愛」之佛教觀點,2010第六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愛與死》,2010.10.23,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臺灣大學哲學系、台灣生命教育學會,台北:臺灣大學凝態科學暨物理學館國際會議廳。
|
78. 論宗教自由(主題演說),「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10.28,明新科技大學,新竹:明新科技大學國際會議廳。
|
79. 印順學與人間佛教——由「無諍之辯」到「求同存異」,2010年馬來西亞國際佛教論壇:印順導師的思想與當代世界,2010.12.18,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千百家佛教居士林,馬來西亞:吉隆坡梳邦帝國飯店。
|
80. 傳道法師對南傳佛教在台灣之觀察與評議,第十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論壇暨傳道法師七秩壽慶學術研討會,2011.3.12,弘誓文教基金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81. 當代台灣之大學宗教教育——實務面所面對之挑戰與前景,「建國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5.15,台灣宗教學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國際會議廳。
|
82. 無諍、無諍行、無諍三昧與「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兼論〈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之「無諍」意涵,「慧思大師與南岳佛教」學術研討會,2011.8.16,南岳佛教協會,湖南省:衡陽市南嶽衡山福嚴寺。
|
83. The Buddhist Ethical Studies’ Views on Organ Transplant,The 12th Asian Bioethics Conference,2011.9.27,台灣生命倫理學會、清華大學生命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台北:福華文教會館。
|
84. Engaged Buddhism and Ethical Issues - Regarding Monastic-Lay Community Orders (Translated by Doris L. W. Chang), The Future of Buddhisb - the INEB’s 21th Anniversary, 2011.10.26-29,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Engaged Buddhists, India: Bodhgaya.
|
85. 宗教療癒對精神分裂症可能提供之助益——三個出家案例精神病史分析報告,「宗教與身心障礙的會遇」學術研討會,2011.11.5,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新北:輔仁大學濟時樓。
|
86. 當代台灣佛教社會關懷之範型與爭議,「當代佛教與華人社會」學術會議,2012.4.3,香港樹仁大學跨域法律理論及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香港:樹仁大學。
|
87. 佛教與族群關係,香港「佛教與族群關係」講座,2012.4.4,香港樹仁大學跨域法律理論及政策研究中心,香港:樹仁大學。
|
88. 佛法向度的慈善事業與社會運動,宗教實踐與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2012.4.21,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花蓮:慈濟大學。
|
89. 「中道」之根源義與衍伸義——依佛教倫理觀點作深層探索,第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12.5.26,弘誓文教基金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90. 「行入」慈濟大藏經——以慈濟落實「社區倫理」的環保志業為例,2012年台灣生命倫理學會年度會議--生命倫理與認同群體研討會,2012.6.2,台灣生命倫理學會、台北醫學大學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科、台大醫院教學部,台北:台灣大學醫學院101講堂。
|
91. 慧思《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止觀所緣轉向」研究(第一作者:釋性廣),2012第四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天台思想與實踐,2012.6.16,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台北:華梵大學。
|
92. 論佛圖澄、道安與慧遠「政教互動」的中道精神,2012襄陽道安論壇,2012.12.20,湖北文理學院、湖北省佛教協會,湖北襄陽:南湖賓館。
|
93. 作為「另類菩薩行」之佛教社會運動,2012馬來西亞「佛教當代關懷」研討會,2012.12.24,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馬來西亞:吉隆坡帝苑酒店。
|
94. 人間佛教的動保論述:「緣起、護生、中道」,第十二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13.4.7,嘉義妙雲蘭若、弘誓文教基金會、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嘉義:妙雲蘭若。
|
95. 論《瑜伽師地論》之「如理思惟」——正思擇其自相、共相之要領與判準,第二屆「中華佛教宗風論壇」學術研討會,2013.10.25,香港中華佛教文化院、深圳市佛教協會、深圳市弘法寺,深圳:茵特拉根大飯店。
|
96. “Homosexuality” in the Buddhist point of view, Inter-faith Dialog for Peace and Sustainability - the INEB’s 22th Anniversary, 2013.11.3,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Engaged Buddhists, Malaysia: Kuala Lumpur.
|
97. 「離於二邊,說於中道」──環境倫理學「整體論」與佛法觀點的回應(之一),2014「動物解放、動物權與生態平權——東、西方哲學與宗教對話」國際會議,2014.4.26-27,玄奘大學宗教學系、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98. 「深層生態學」的自我實現與自我解構──環境倫理學「整體論」與佛法觀點的回應(之二),第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15.5.30-31,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99. 台灣宗教界對於「多元成家」或「同性婚姻」議題的立場與論述之解析,臺灣宗教學會2015年會,2015.6.15,台灣宗教學會,台北:政治大學百年樓111會議室。
|
100. 利己與利他之矛盾與統合,2016年「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2016.5.28-29,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101. 見諍、欲諍、無諍與滅諍──個人修持與公共管理之分野與交集,2016年台灣宗教學會年會第9屆學術研討會「宗教的超越性與內在性」,2016.7.1,台灣宗教學會,台北: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會議室。
|
102. 超然性與內在性──自然律與自然道德律,第五屆「中華易學現代化學術研討會」,2016.10.2,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玄奘大學宗教系、中國五術教育協會、周易陽宅教育協會,台中:弘光科技大學國際會議廳。
|
103. Experience Sharing and Deep Exploration of Buddhist Social Movements (Keynote Spee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Engagement and Liberation” - 60th Anniversary of Dr. Babasaheb Ambedkar’s Momentous Conversion to Buddhism, 2016.10.13, Nagarjuna Training Institute&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Engaged Buddhists, India: Nagaloka, Nagpur.
|
104. 神秘經驗與神聖內涵──佛法觀點的對照與探索,神聖與神秘──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陳德光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2016.12.16,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新北:輔仁大學濟時樓9樓國際會議廳。
|
105. 由「護生」而「人權」之佛法觀點——理論與實踐的接合與落差,「神權與人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四十週年的神學反思」研討會,2017.11.6,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中會教社部,台北:東吳大學城區部5117哲名廳。
|
106. Social justice and Personal Enlightenment - Experience Sharing and Deep Exploration of Buddhist Social Movements, the 18th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 (INEB): on Interbeing: Transforming Conflict by Compassion, 2017.11.25,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 Taiwan: Taoyuan.
|
107. 論《瑜伽師地論》之「四種所緣境事」——禪觀所緣普遍性與對治性辨析(釋昭慧、釋耀行),第十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傳統、現代與後現代——人間佛教之傳承與革新」海峽兩岸研討會,2018.5.26-27,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108. 宗教與「非家者」的交集——台灣宗教性慈善暨社福團體「遊民服務」之現況、瓶頸與展望,台灣宗教學會2018年會「宗教的多元與富雜」學術研討會,2018.7.24-25,台灣宗教學會,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立體劇場地下樓。
|
109. 《瑜伽師地論》與《清淨道論》之「所緣/業處」──聚焦論述其理論架構與教學特色,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學以成人」,2018.8.13-20,北京大學,北京:國家會議中心。
|
110. Is Happiness Possible, 2018 Institute on General Education cum Teacher and Student Conference - General Education in Global Citizenship: Positioning and Engagement, 2018.12.4,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111. 「婚姻平權」議題的佛法論述,第二屆「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性別正義與多元性別」國際學術會議,2019.5.25,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112. 身與心的洞察與解脫,基督教亞洲普世婦女大會,2019.11.23,基督教亞洲教會協會,新竹:新竹聖經學院。
|
113. 天台教觀的軸心理論──「一念三千」─「天台學」教學研究成果報告,教師教學成果暨學生輔導成果研討會,2019.12.16,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新竹:玄奘大學慧日軒。
|
114. 「十遍處」於各佛教傳承間的演變與差異之比較研究,「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海內外印順學之發展」國際學術會議,2020.11.14,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115. 「和理非非」與「勇武主義」──佛法觀點的「暴力」省思,「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海內外印順學之發展」國際學術會議,2020.11.14,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116. 利他主義的基礎理論──佛法與效益主義的對話,110 年度社會關懷與社會秩序研討會,2021.5.7,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新竹:玄奘大學慧日軒。
|
117. A Buddhist View on Queer Activism in Taiwan,Transgressive Religion Day of Work June 28, 2021 and Queering Paradigms Symposium June 29, 2021,2021.6.29,2021 and Queering Paradigms Symposium,Amsterdam (Video conference)。
|
118. 佛法與效益主義——與彼得辛格教授的哲學對話(主題演講)Buddha-dharma and Utilitarianism - Philosophical Dialogue with Professor Peter Singer,台灣宗教學會 2021 年會-「靜/境/鏡的力量」學術研討會,2021.9.10,台灣宗教學會、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線上會議。
|
119. 在菁英與庶民間架接橋樑 --從《西域記》到 《西遊記》,玄奘法師西天取經- 第四屆正信佛教與當代社會廟學論壇,2021.9.26,台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120. 「光明相」、「光明想」與「光明遍」之比較研究,第十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與全球化」國際學術會議,2021.11.7,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慈濟基金會、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121.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第十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與全球化」國際學術會議,2021.11.7,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慈濟基金會、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122.台灣動保運動的困局與前景,健康一體,福利一體:打造友善動物的社會—2021 第1屆全國動物保護會議,2021.12.29,動物保護立法運動聯盟(動法聯),台北:NGO會館。
|
123. 利他主義的基礎理論──佛法與效益主義的對話(主題演講),佛教倫理學的理論、實踐與前瞻議題,2022.1.14,東海大學哲學系,台中:東海大學人文大樓展學廳。
|
124. 「家」與「非家」的互補與交集釋昭慧,家庭之愛-與《愛的喜樂》勸諭的對話,2022.4.29,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輔仁大學:聖保祿廳(實體與線上同步舉行)。
|
125. 從俄烏戰爭事件,省思佛典中的戰爭觀,第二十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之全球化與在地化」國際學術會議,2022.8.28,慈濟慈善基金會、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弘誓文教基金會、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印證基金會,花蓮:慈濟靜思堂。
|
126. 僧團與事業體〜建置目的與營運法則之異同,「新世代佛教發展的利他精神與多元學習」學術研討會,2022.10.27,高雄市政府民政局、中華佛寺協會,玄奘大學竹溪廳。
|
127. 有關「不殺生戒」的兩難與悖論──「不殺」範例在佛教應用倫理學的中道思維,第二十一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臺灣佛教之文化傳承」國際學術會議,2023.8.13,臺灣佛教研究中心、慈濟慈善基金會、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弘誓文教基金會、慈濟大學,新竹:玄奘大學慈雲廳。
|
128. The fundamental obstacle for women to receive full ordination comes from the eight respects (aṭṭha garudhamma),2023 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The Global Ethic and the Path to Ordination to Monastic Life for Buddhist Women,2023.8.16,The Parliament of the World’s Religions,Mccormick Place Convention Center, Chicago, United States。
|
129. 性別正義的佛法觀點──以「八敬法」為例,探討佛門應有的制度改革與文化省思(主題演講),2023 宗教性別平等觀:「宗教文本、典範人物、信仰永續」研討會,2023.10.28,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南華大學雲水居國際會議廳。
|
130. From Taiwan to Ukraine: How should Buddhists face Aggressive Wars?(主題演講),International Young Bodhisattva Program For Spiritual Resurgenc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2023.11.1,INEB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Engaged Buddhists),佛教弘誓學院
Buddhist Hongshi College, Tao Yuan, Taiwan。
|
131. 從俄烏戰爭事件與以巴衝突,省思佛典中對戰爭與暴力的觀點,「新冷戰與地緣政治」研討會,2023.11.11,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台南神學院。
|
132. 《清淨道論》中「不淨觀」的教學特色,教學、研究與輔導成果研討會,2020.11.30,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新竹:玄奘大學慧日軒。
|
133. The Principle of Adhisīla-sikkhā Across Buddhist Heritages - The Study of Legal Philosophy with Respect to the Buddhist Precepts, The inaugural Pali-Sanskrit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nference 2021: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nference on the topic “Tisikkhā / Trishiksha – the Three Trainings on the Contents of the Tipiṭaka/ Tripiṭaka”, 2021.3.5, Tibetan Buddhist Centre, Singapore.
|
專書論文
|
1. 「詳考其理,各擅宗塗」——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玄奘與南京玄奘寺,2004.12,69-81,南京:河海出版社。
|
2. 佛家哲學,從哲學角度看自我的探索與安頓,2005.2,97-138,桃園:中央大學。
|
3. 生命自由的理論與實踐——佛法觀點的自由論,自由十講,2005.4,244-279,台北:玉山社。
|
4. 「七滅諍法」的程序正義與配套措施,「佛教文化與當代世界」研討會,2005.4,93-132,台北:文津出版社。
|
5. 當代台灣人間佛教的成果與挑戰,第四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10,205-22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
6. 台灣的動物保護運動──觀念與實務的推展與瓶頸,06’同伴動物福利國際論壇:台灣與世界對話,2006.12,23-52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
7. 印順法師、印順學與人間佛教,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2007.2,193-224,台北:學生書局。
|
8. 玄奘的戒學生活、伽藍見聞與律學觀點,第三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1,637-646,四川:四川出版集團。
|
9. The Buddhist Viewpoint of Creatures - Also a Discussion of the Position of Human Embryos (foetus), The Cosmos In Becoming Perspective of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 2008.6, 155-199, Australia:Australian Theological Forum (ATF Press).
|
10. 佛誕放假運動始末——運動背景、決策考量、運動過程與運動成效,2008兩岸佛教慈善志業論壇:教理、教團、教史學術研討會,2009.7,191-267,台北:中國佛教會。
|
11. 現行宗教法令的高度規範與不當規範,宗教自由與宗教立法論文集,2010.10,1-18,台北:內政部。
|
12. 初期瑜伽行派之定慧綜合修行觀——以《解深密經》瑜伽分別品為研究核心,東宗的呼喚:二○一○賴鵬舉居士逝世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1,191-207,台北:臺北藝術大學。
|
13. 台灣本土的「墮胎」爭議——生命權與自主權的倫理拔河賽,認識醫學倫理,2011.6,75-107,新北: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14. 從佛法觀點看「情」與「欲」,中華性別——年齡機器,2012.1,71-109,香港:圓桌文化。
|
15. 台灣佛學基礎教育現況之探究,第十四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2.8,1-16,新北:華梵大學文學院暨佛教學院。
|
16. 當代佛教社會關懷的三大範型,現代佛教與華人社會,2012.10,139-158,香港:圓桌文化。
|
17. The Inescapable “Gender Order”: Confused Thoughts on the Rule of “Receiving Precepts in Both Orders”, Inter-Faith Dialog for Peace and Sustainability, 2013.11, 48-55, Malaysia: INEB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Engaged Buddhists).
|
18. Gesetz Und Sünde, Inpiration für das Leben: Im Dialog mit der Bibel Anselm Grün zum 70. Geburtstag, 2014.10, 179-186, Freiburg: Verlag Herder Gmbh.
|
19. 論《瑜伽師地論》之「如理思惟」——正思擇其自相、共相之要領與判準,第二屆「中華佛教宗風論壇」論文集,2016.4,522-530,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20. An Exposition of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Protecting Life and Animal Protection, Chinese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2019, 14, 309-330, California: Palgrave Macmillan, Stanford University.
|
21. 佛教的護生思想與動保論述,動物之心讀本,2019,82-102,台中:國立中興大學。
|
|
|
計 畫
|
|
1. 「詳考其理,各擅宗塗」——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委,玄奘學研究整合型計劃(與黃運喜教授為子計畫主持人),2003.8-2004.7,玄奘大學補助350,000。
|
2. 「絲路上的文化交流與挑戰」(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hallenges on the Silk Road) 總合型計畫:「印、中佛教戒律觀的延續與轉變——『佛教中國化』在戒律面向的考察」子計畫,2006.8-2007.7,國科會補助600,000 (計畫編號:NSC 95-2745-H-364-004-HPU)。
|
3. 「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合作企劃,2006.8-2007.12,內政部補助600,000,國科會補助170,000。
|
4. 「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論文集英文論文中譯及所有會議論文編審企劃,國際合作企劃,2007.6-2008.12,內政部補助300,000。
|
5. 初期瑜伽行派之修行觀─以《解深密經》瑜伽分別品為研究核心,玄奘學研究整合型計劃,2008.9-2009.16,玄奘大學補助30,000。
|
6. 「佛教倫理學」實踐綱領之深層與廣面之研究——以「中道論」為重心,個別型研究計畫,2009.9-2010.6,玄奘大學補助20,000。
|
7. 佛教倫理學專書之整編、推廣與英譯,個別型研究計畫,2009.9-2010.6,教育部補助336,000。
|
8. 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論壇,官學合作企劃,2009.11-12,內政部補助100,381。
|
9. 建國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合作企劃,2010.8-2011.6,內政部補助1,000,000,文建會補助500,000。
|
10. 「中道」之根源義與衍伸義——依佛教倫理觀點作深層探索,個別型研究計畫,2010.8-2011.7,國科會補助197,000 (計畫編號:NSC 100-2410-H-364-013 -) 。
|
11.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nimal Liberation, Animal Rights, and Equal Ecological Rights: Dialogu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and Religions",國際合作企劃,2014.4.26-4.28,外交部補助250,000,教育部補助50,000,科技部補助352,500。
|
12. 台灣本土宗教倫理思想對生態、環境的論述、影響與前瞻——台灣環境倫理與動物倫理之佛教論述、影響與前瞻,整合型研究計畫,2012.8-2015.7,國科會補助2,884,000 (計畫編號:NSC 101-2632-H-364 -001-MY3-)。
|
13. 第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暨國際入世佛教協會性別倫理論壇「契理契機的人間佛教-從傳統到現代」,海峽兩岸學術會議,2015.5.30-31,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補助30,000。
|
14. 2016年「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合作企劃,2016.5.28-29,教育部補助50,000,科技部補助100,000 (計畫編號:NSC 105-2916-I-364-001-A1)。
|
15. 台灣遊民群體的自我概念、社會空間、法律扶助與宗教輔導,整合型研究計畫構想書,2016.7-12,105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之前置規劃案 (編號:MOST 104-2420-H-002-016-MY3-PA10503),金額100,000。
|
16. 台灣遊民群體的自我概念、社會空間、法律扶助與宗教輔導,整合型研究計畫,2016.12-2017.11,玄奘大學補助400,000。
|
17. 106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玄奘佛學研究」期刊編輯費用,2017.1.1.12-31,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編號:MOST 104-2420-H-002-016-MY3-JE10612),金額600,000。
|
18. 「第十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人間佛教的跨宗派視野」海峽兩岸研討會,海峽兩岸學術會議,2017.5.27-28,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補助30,000。
|
19. 第十六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會議『傳統、現代與後現代-人間佛教之傳承與革新』海峽兩岸研討會」,海峽兩岸學術會議,2018.5.26-2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補助 30,000。
|
20. 10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玄奘佛學研究」期刊編輯費用 ,2018.1.1.12-31,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44,076。
|
21. 《瑜伽師地論》與《清淨道論》禪觀教學系統理論研究,個別型研究計畫,2018.8-2019.7,科技部補助331,000 (計畫編號:NSC MOST 107-2410-H-364-005-)。
|
22. 第二屆「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性別正義與多元性別」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合作企劃,2019.5.25,科技部補助100,000 (計畫編號:NSC 108-2916-I-364-001-A1),內政部補助50,000。
|
23. 第十七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與性別正義」兩岸學術會議,海峽兩岸學術會議,2019.5.26-27,教育部補助40,000,科技部補助100,000,內政部補助50,000。
|
24. 「十遍處」於各佛教傳承間的演變與差異之比較研究,個別型研究計畫,2019.8-2020.7,科技部補助369,000 (計畫編號:NSC MOST 107-2410-H-364-005-)。
|
25. 「光明想」與「光明遍」於各佛教傳承間的演變與差異之比較研究,個別型研究計畫,2020.8-2021.7,科技部補助440,000(計畫編號:NSC MOST 110 - 2410 - H - 364 - 003 -)。
|
26. 第十九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與全球化」國際學術會議,海峽兩岸學術會議,2021.11.06-11.07,科技部補助300,000 (計畫編號:NSC MOST 110 - 2410 - H - 364 -003 -)。
|
|
|
獎 項
|
|
台灣省佛教會頒發「護教有功獎」(1990.9.20)
|
中華佛教護僧協會頒發「護教有功獎」(1994.4.24)
|
桃園縣觀音鄉公所頒發「觀音鄉楷模代表獎」(1996.10.9)
|
台北縣政府、板橋市公所等頒發「人性馨香獎」(1998.5.30)
|
中華佛教護僧協會頒發「護教有功獎」(2000.3.5)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二學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04.10)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三學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05.10)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四學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06.10)
|
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第四十八屆「中國文藝獎章」,獎項:「文化論述獎」(2007.5.4)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五學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07.10)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六學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08.10)
|
Outstanding Women in Buddhism Awards Committee頒發The Outstanding Women in Buddhism Award (佛教傑出女性獎)(2009.3.6)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七學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09.12)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八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獎」(2010.10)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八學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10.10)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八學年度服務優良教師獎」(2010.10)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九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獎」(2011.10)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九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11.10)
|
玄奘大學頒發「九十九年度服務優良教師獎」(2011.10)
|
玄奘大學頒發「一○○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獎」(2012.10)
|
玄奘大學頒發「一○○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12.10)
|
玄奘大學頒發「一○○年度服務優良教師獎」(2012.10)
|
玄奘大學頒發「一○○年度優良導師獎」(2012.10)
|
獲頒第三屆「社運風雲人物獎」(2012.12.28)
|
玄奘大學頒發「一○一年度教學優良教師獎」(2013.10)
|
玄奘大學頒發「一○一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13.10)
|
玄奘大學頒發「一○一年度服務優良教師獎」(2013.10)
|
玄奘大學頒發「一○二年度研究優良教師獎」(2014.10)
|
玄奘大學頒發「一○六年度研究優良教師-學術著作獎」(2018.10)
|
玄奘大學頒發「一○八年度研究優良教師-學術著作獎」(2020.10)
|
教育部頒發「一○○年度銀質獎章」(2012.10)(2012.10.17於校務會議,王鼎銘校長代教育部頒發)
|
教育部頒發「一○一年度銀質獎章」(2013.10)
|
教育部頒發「一○三年度銀質獎章」(2015.10)(2016.1.6於行政會議,劉得任校長代教育部頒發)
|
教育部頒發「一○四年度銀質獎章」(2016.10)(2017.1.14於校務會議,劉得任校長代教育部頒發)
|
教育部頒發「一○五年度銀質獎章」(2017.10)(2018.1.10於校務會議,簡紹琦校長代教育部頒發)
|
教育部頒發「一○六年度銀質獎章」(2018.10)(2018.12.19於校務會議,簡紹琦校長代教育部頒發)
|
教育部頒發「一○七年度銀質獎章」(2019.10)
|
教育部頒發「一○八年度銀質獎章」(2020.10)(2020.1.6於行政會議,簡紹琦校長代教育部頒發)
|
教育部頒發「一○九年度銀質獎章」(2020.10)(2021於行政會議,簡紹琦校長代教育部頒發)
|
2021第三十八屆Niwano和平獎(2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