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
姓
名
|
侯坤宏
|
職
稱
|
教授
|
專業領域
|
戰後臺灣佛教史、民國佛教史、中共佛教史、口述歷史、戰後臺灣政治史、近代財經史
|
email
|
hou951a@gmail.com
|
|
|
學 歷
|
|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
|
|
經 歷
|
|
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
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
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
國史館修纂處處長
|
政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臺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
|
著 作
|
|
專 書
|
1.
抗日戰爭時期糧食供求問題研究,2015,北京:團結出版社。
|
2.
流動的女神——觀音與媽祖,2017.1,高雄:佛光文化出版公司。
|
3.
跨世紀的新透視——臺灣新竹市300年佛教文化史導論(與江燦騰、寬謙法師、昭慧法師合著),2018.7,臺北:前衛出版社。
|
4.
太虛時代——多維視角下的民國佛教(1912–1949),2018.9,臺北:政大出版社。
|
5.
論戰後臺灣佛教,2019.12,新北:博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論 文
|
1.
黨義與佛法:國民黨訓政下的佛教,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2015.4,4,臺北: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
2.
當觀音遇見媽祖:探討觀音信仰與媽祖信仰的關係,陳益源主編:府城大觀音亭與觀音信仰研究,2015.4,台北:里仁書局。
|
3.
佛教與抗戰,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全民抗戰,2015.7,臺北:國史館。
|
4.
《禪林寶訓》的當代啟示意義,第四屆三禪會議論文集,2015.10,中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5.
編纂臺灣佛教史志所面臨的一些問題,佛教圖書館館刊,2015.12,60,28-45。
|
6.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及其問題,人文宗教研究,2016.2,195-222,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7.
當代最具有創見的佛教思想家印順導師,水仙閣,2016.4,2,1-9,浙江:海寧市圖書館。
|
8.
戰後臺灣佛教正義問題之回顧,法印學報,2016.4,6,103-148,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9.
轉折年代:1945-1949年前後的臺灣佛教,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2016.4,5,101-150,臺北: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
10. 研究佛學與信仰佛教——基於近代中國佛學發展脈絡之觀點,法印學報,2016.10,7,1-30,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11. 避風港:1949年前後的香港佛教,人間佛教研究,2016.12,7,97-157。
|
12. 青天白日旗下的十字架──戰後初期臺灣的一種政教關係,軍事佔領下的臺灣(1945-1952),2017.2,395-450,臺北:臺灣教授協會。
|
13. 蔣維喬居士在北京──與佛教相關的活動(1917-1922),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2017.3,6,185-219,臺北: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
14. 歷史學家的生命力,國史研究通訊,2017.6,12,4-13,臺北:國史館。
|
15. 佛跡踏勘與史料蒐尋:兩岸佛教交流的回顧與展望,春江水暖:三十年來兩岸近代史學交流的回顧與展望,2017.6.30,臺北:世界大同文創公司
|
16. 觀音信仰的流傳與衍化,人間佛教,2017.7,10,14-41。
|
17. 未竟之業──新竹靈隱寺辦學史,竹塹文獻,2017.9,64,28-42,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
18. 《禪林寶訓》的當代意義,法光雜誌,2017.10,337,2-4版,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
|
19. 二二八事件中的「臺灣意識」,七十年後的回顧──紀念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學術論文集,2017.12,451-48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
20. 中國大陸2016年「批印事件」評議,法印學報,2017.12,8,1-52,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21. 史學與政治──中共的歷史「興趣」,國史研究通訊,2017.12,13,48-69,臺北:國史館。
|
22. 關於人間佛教未來走向的若干思考──兼及「人間淨土」的省思,眾力莊嚴•一佛圓滿──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2017.12,291-310,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菩提出版社。
|
23. 玄奘法師對中國佛教文化的影響,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2018.3,7,93-120,臺北: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
24. 茂峰法師與東普陀講寺,法光雜誌,2018.11,350,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
|
25. 從「福嚴時代」到「後印順時代」:一代佛教義學高僧印順導師在新竹的教育志業及其現況概述,竹塹文獻,2018.12,66,99-122,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
26. 印順法師的東南亞佛緣,法印學報,2018.12,9,23-52,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27. 太虛大師《真現實論》思想探微,問天,2019.1,1,4-16,
|
28. 戰後臺灣政商關係探析,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2019.3,8,45-72,臺北: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
29. 戰後臺灣佛教史上的慈航法師,法光雜誌,2019.4,355,2-4,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
|
30. 境外弘化──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201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2019.5,424-443,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
31. 戰後臺灣佛教史上的煮雲法師,法光雜誌,2019.6,357,2-4,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
|
32. 證悟與契入──對近代四大高僧修持觀的觀察,佛教理論與實踐──漢藏南傳三係佛教修學對話研討會論文集,2019.6,64-89,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33. 從敵對到和解:兩岸佛教關係發展(1949-2014),臺灣佛教的歷史與人物,2019.7,13-55,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系。
|
34. 印順法師的阿含觀,法印學報,2019.12,10,1-47,桃園:佛教弘誓學院。
|
35. 臺灣佛教人物口述訪問經驗談,近當代中國佛教口述歷史,2019.12,15-34,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36. 吳石等叛亂案之研究,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2020.3,9,25-64,臺北: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
37. 從臺灣佛教到香港佛教——以佛光山為例,2019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2020.5,656-677,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
38. 要依附?還是該自主?──對1997年前後香港佛教的觀察,深入緣起.集眾法寶──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2020.6,1131-117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
39. 五四運動前後的太虛法師(1917-1923),法光雜誌,2020.7,370,2-3,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