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特色發展規劃
(一)基礎訓練
執行策略:整合師資,規畫協力教學之基礎課程
1.全面實施系級基礎學科必修課程
系級基礎學科分三大類:
(1)哲學與宗教學之概論性課程
(2)各宗教思想與文化之概論性課程
(3)實作及總結性課程:田野與社會調查、宗教暨非營利組織管理、專業實習、畢業專題
以上必修課程共計40學分,教師之評分設計,須作核心能力測驗。
2.研究所開設佛教基礎語言(梵文、英文、日文)系列課程
(1)計畫目標:提升研究生的專業能力與升學能力
擬定具有連貫性的基礎與進階語文課程,含經典語文與學術語文,一方面可強化本系在宗教與佛學研究重點領域
的基礎,另一方面可提升學生之專業研究能力。此外,古典語言的學習,尤其是印歐語系的古典語言,有助於培
養冷靜分析與客觀詮釋的能力與態度,也就符合理性思考的核心能力。
(2)重點領域:宗教學與佛學
(二)跨域協力
執行策略:整合師資並開發跨領域之特色課程
1. 推出跨域整合之學分學程、模組課程與專題講座
(1)「宗教文化旅遊」學分學程(跨院:社科院、國餐管院與設計學院/跨系:宗教與文化學系、應用外語系與企業管理學系)
(2)「禮儀文化」模組課程
(3)「玄奘學專題講座」系列課程
(4)「正念抒壓與宗教養生」系列課程
⊙輔導特色發展規劃
(一)學業輔導
1. 配合教務處與教發中心,由教師與TA為學生作預警輔導、課後輔導。
2. 申請教學創新計畫,組成教師教學社群與師生共學社群,輔導學生增進學習成效。
(二)生活輔導
1. 主任導師綜理全系各班制之生活輔導事項。
2. 各班導師定期與學生召開班會,並隨時與學生保持社群互動或個別輔導。
3. 每學期召開一次系所師生聯誼餐會,提供師生進行輕鬆氛圍下之座談。
(三)實習輔導
1. 辦理實習課程,由主任導師兼任實習課程之總督導。教師分工合作,進行事前輔導、職場訪視、。
2. 實習類別:(以國內外相關宗教與文化機構實習為原則)
(1)宗教與或文化機構實習:包含各宗教團體、寺廟教堂與文化教育等機構。
(2)宗教與或文化行政機構部門業管單位實習:包含內政部民政、與文化司部、各直轄市地方政府之民政與文化局或各縣市政府民政與文化局處等宗教或與文化行政部門業管單位機構。
(3)宗教與或文化型非營利組織實習:包含基金會財團法人、社團法人、宗教與文化社福輔導機構團體、安寧照護機構、雜誌社文化教育機構等。
(4)宗教與或文化企業組織實習,包含括與宗教或文化相關之各種產業業管單位機構。
(5)其他與宗教與或文化相關之公私立機構產業,如生命禮儀公司、樂活產業文化、宗教文化旅遊等。
3. 實習課程整體規劃及運作機制。
(1)強化宗教學術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提升學生專業能力。
(2)藉由實習課程之規劃、組織、督導與評估,增進師生互動與教學效果。
(3)瞭解實習單位的行政組織,運作功能與實際工作方法。
(4)結合教學、推廣和服務的理念,強化公私部門與宗教界合作的機制,增進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的準備。
(5)舉行畢業班之「實習成果發表會」。
(四)證照輔導
(五)外籍生與弱勢生輔導
結合本校師生與校外善心人士所共組之「三德六味坊暨學生關懷據點」,以及學務處的「淨土淨心專案」,輔導外籍生與弱勢生,讓他們獲得溫暖的精神支持力量,並以服務學習以獲獎助或發放衣物寢具方式,協助他們改善經濟生活。
⊙研究特色發展規劃
(一)教學研究
執行策略:以教學帶動研究能量,以研究提升教學品質
1.積極推廣跨領域之教學研究
(1)「宗教衝突與宗教對話」教學研究團隊
(2)培訓台灣藏傳佛教之教學研究人員
(二)特色研究
執行策略:提出具有學系特色之研究計畫,共創人文學暨社會科學跨領域之研究特色
1. 就學系特色發展方向,校內外教師共同成立跨領域之專題研究團隊
(1)成立「台灣藏傳佛教」研究團隊
(2)持續推動「解脫道」與「菩薩道」之專題研究
(3)持續推動「應用倫理研究」。
(三)學門回饋
執行策略:深耕專業學術平台,促進跨校之學術交流
1. 定期舉行專家會議,促進跨校之學術交流
(1)至少每兩年舉行一次「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兩岸或國際學術會議
(2)學術專題講座
2. 持續發行優質學報,爭取納入科技部優良期刊索引名單
(四)國際學術交流
執行策略:積極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經營特色發展規劃
(一)就業導向
執行策略:善用校內外學習資源,達致「學用合一」目標
1.經由自省而結合理論學習與實務經驗,發表實習成果,或是取得就業證照。
(1)實習輔導計畫
(2)證照輔導計畫
(二)永續經營
執行策略:優化教育環境,提昇學生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