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 週四. )
獲獎教師姓名:賴廷彰 副教授
所屬系所:企業管理學系
學歷:國立臺北大學公共政策學博士(都市計劃研究所)
研究領域:物流管理、策略管理、觀光休閒
訪談:羅晧寧、柯玉婷、楊慧琳
撰稿:柯玉婷
修改編輯:葉衽榤
將實務傳承經驗引入教學
賴老師大學畢業後便直接進入職場,一路過關斬將經過激烈的面試後,最終獲得公司經理的認可後,成功進入公司上班。由於面試過程的曲折離奇,因此賴老師產生許多疑惑,後來才發現經理是以學長提攜學弟的想法,最終決定錄用他。經過這番因緣際會,使得賴老師更加的努力學習,並於後來回到校園進修博士學位。經歷過學長的提攜和訓練後,讓回到學校進修的賴老師,能用更為多元的角度去看課堂經營,並用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學方式。這也讓賴老師更重視學長姐帶領學弟妹的傳承關係,並將這樣的學習思維落實於教學現場。
從學生的角度建構學習環境
賴老師以自己過往上課的情況當經驗,認為學生看問題不能只從單一的方向、面向和角度,而是要從多方面的思維去醞釀和觀察,最好還能加入個人想法或經歷,這樣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會讓教授更加肯定。賴老師也將這樣的想法運用在教學上,並希望自己都能從學生的角度與學校的立場,去看自己的教學方式,並試著去做調整並建構更好的學習情境。賴老師特別注重學生的反應和發展,因此教學時特別會觀察每個學生的特質和需求,並努力去啟發學生的潛能,創造學生發展的無限可能。
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關心學生
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賴老師並不主張速食主義,也不高壓要求學生有立即的學習成效,而是採循序漸進的方式予以關心、問候、鼓勵的方式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從中營造師生間良性的關係和互動。這樣的教學經營方式,讓賴老師和學生之間有和諧與友善的師生關係,有時學生就連生活上的小事也會分享給賴老師。在課堂上,賴老師會站在學生的角度,依照他們想要的學習效果與模式,去配合並調整課程,讓課程的進行更有成效。賴老師認為有時學生若在不同的管道中吸收了學術知識,他都能夠接受與理解,雖然可能學生自行取得的知識並非是賴老師所教授的內容。但在老師願意包容的情況下,相信學生會明白在課堂上學習的重要性。
優良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興趣
賴老師希望學生們能在大學期間,利用擁有龐大學習資源的時期,去規劃未來發展的路,並且能以這樣的基礎,作好認識外面世界的準備。所以老師時常邀請已經有所成就的學長姐們回來學校演講,分享他們是如何為人生規劃做準備,也讓同學們看見未來的管道並非是單一的,而是深具多元性。同時,也讓學生出去外面認識不同職位甘苦,增進學生對工作的認知。更重要的是,透過觀摩學長姐的學習歷程,和對職場真實面的了解,讓同學從中培養出自己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分析喜不喜歡自己選擇類型的工作,以減少對未來迷惘的時間,並能專注向有興趣的方向發展。老師也為了讓學生去探索自己的未來,用心引導學生用不同角度去看世界,培養自己的興趣。無論是教學或帶領活動,賴老師都以學生為前提做調整和努力,始終都將學生放在教學研究工作中的第一位。
亦師亦友的老師
許同學和張同學只上過賴老師兩門課,但卻在訪談過程中頻頻露出笑容。他們說賴老師在課堂內外都一樣,對每個人都給予關懷。他們說:「老師超厲害的,可以記住每個同學的出缺席和名字,即使過了一學期還能記得。」賴老師記得學生的出缺席並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要提醒和關心學生。他們說賴老師會有彈性的調整成績比重,或主動的提醒學生。這樣的彈性和關心,讓學生們願意在課堂上與老師對談,或成為老師的工讀助理。他們在賴老師身邊不斷吸收到的,是要對未來的規劃,這同時也是老師在課堂上教學和辦活動的宗旨。賴老師讓學生們知道未來職場和學校訓練的重要性,兩位同學就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以感激的心情一路跟在老師身邊學習。
|
最後更新日期: 201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