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務長

基本資料 |
姓 名 |
陳建安 |
職 稱 |
助理教授 |
研 究 室 |
圖書資訊大樓L556 |
聯絡電話 |
03-5302255轉2135 |
e-mail |
cachen@hcu.edu.tw |
研究領域 |
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矯治心理學、被害者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 |
學經歷 |
學 歷 |
‧ |
英國 Loughborough University社會科學系心理學博士 |
‧ |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碩士 |
‧ |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學士 |
|
經 歷 |
‧ |
考試院國家考試閱卷委員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命題委員 |
‧ |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系主任 |
‧ |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 |
‧ |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 |
國立中興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英文授課) |
‧ |
中原大學心理系暨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 |
法務部矯正署宜蘭監獄科學實證處遇研究指導 |
‧ |
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看守所戒毒班團體輔導授課教師 |
‧ |
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看守所極刑犯個輔老師 |
‧ |
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監獄彩虹班計畫成效評鑑人 |
‧ |
新竹市向陽中輟學園教務主任 |
‧ |
法務部矯正署台灣嘉義監獄諮商與輔導課教師 |
‧ |
全國輔導與諮商碩博士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評論人 |
‧ |
清華大學等校外機構邀請演講 |
‧ |
宜蘭監獄、台北看守所、苗栗看守所、嘉義監獄外部視察委員 |
|
現 職 |
‧ |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
‧ |
玄奘大學教務處副教務長兼任註冊課務組組長 |
|
研究成果 |
期刊論文 |
‧ |
陳建安(2020)。心理學之於司法領域的可能性:從人心觀點看事情和解決問題。臺灣諮商心理學會電子報,第118期。 |
‧ |
劉時凱、陳建安、陳巧雲(2020)。從決策衝動性、憂鬱、焦慮、壓力來探討大學生網路成癮行為。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2(1),53-82。 |
‧ |
陳建安(2019)。不同類型犯罪者之自利社會認知思考:一個詮釋現象學分析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32,37-88。台北:台北大學。 |
‧ |
陳建安(2018)。玄奘大學學生博雅能力發展一年後之追蹤研究--兼與新生比較。教學創新理論與實務,23-60。新竹:玄奘大學多元升等辦公室。 |
‧ |
陳建安(2017)。認知與介入處遇研究暨國高中職學校毒品業務相關調查。苗栗衛生局委託研究技術報告。 |
‧ |
陳建安(2017)。遊民的「自我」與犯罪和心理社會適應之關係—一個毒癮犯出獄後的追蹤研究。東亞學術研究,2,53-78。新竹:社會科學院。 |
‧ |
Chen, C-A., & Howitt, D. (2012). Self-serving aspects of social cognitions among adult offenders. Psychology, Crime & Law,18(7), 595-611. SSCI |
‧ |
陳建安(2010):〈社會認知評價與犯罪經驗之關係:一項對不同犯罪行為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52,287-308。TSSCI |
‧ |
Chen, C-A., & Howitt, D. (2007). Different crime types and moral reasoning development in young offenders compared with non-offender controls. Psychology, Crime & Law, 13(4), 405-416. SSCI |
‧ |
Chen, C-A., & Howitt, D. (2006). Different crime types and moral reasoning development in Taiwanese young offenders. In Editor: Louise Goodwin. Series Editor: Professor David Canter,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Criminality( pp. 61-67). IA-IP, London. ISBN 1-905894-01-5 |
‧ |
陳建安(民91):〈合作式中輟學園學生諮商與輔導〉。《全國中輟防治通訊》,4,54-59頁。 |
‧ |
吳芝儀、陳建安(民90):《台灣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台灣省諮議會委託研究。 |
‧ |
陳建安、吳芝儀與李奉儒(民90):〈一般少年與不同犯罪類型少年間道德認知發展之比較研究〉。《犯罪學期刊》,8,210-248。嘉義:中正大學。 |
‧ |
陳建安 (民90):《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道德認知發展之比較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
‧ |
陳建安、謝靜琪 (民90):〈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道德認知發展之比較—Gibbs的道德認知發展雙階論〉。《犯罪學期刊》,7,213-258。 |
‧ |
吳芝儀、陳建安(民89):〈中輟與危機學生〉。《新講台》,6,9-11。嘉義: 濤石。 |
‧ |
陳建安(民89):〈線上光碟資料庫之應用〉。《犯罪學學會會刊》,1(4),25-28。嘉義: 中正大學。 |
|
研討會 |
‧ |
陳建安(2019)。跨域課程學生學習的困境與反思:以犯罪領域學習輔導為例。口頭發表於《教師教學成果暨學生輔導成果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2019年12月16日。 |
‧ |
陳建安(2019)。跨域的應用與創新學習:以犯罪心理學課程領域為例。口頭發表於《教師教學成果暨學生輔導成果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2019年12月16日。 |
‧ |
Chen, C-A(2018)。The effects of horticulture therapy in Taiwan’s correctional facilities: a comparison study of the two programs differing in du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2018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orticultural Therapies, Taichung, Taiwan. |
‧ |
陳建安(2017)。死刑犯願意接受死刑執行的認知:一個「天、地、人」華人本土心理觀。口頭發表於《2017年台灣心理學會第 56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2017年10月15日。 |
‧ |
陳建安(2017)。衝突與矛盾--毒癮犯對毒品使用和戒毒的態度與認知。口頭發表於《2017年台灣心理學會第 56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2017年10月15日。 |
‧ |
陳建安(2017)。「自我」作為不淪為遊民與犯罪者的那道防線:一位流浪者的個案研究。口頭發表於《2017年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2017年5月24日。 |
‧ |
陳建安(2017)。玄奘大學學生博雅能力發展一年後之追蹤研究--兼與新生比較。口頭報告於《玄奘大學2017高等教育教學實務研究學術研討會暨教師多元升等重點學校示範計畫社會服務學門共識大會》,新竹:玄奘大學。2017年5月19日。 |
‧ |
陳建安(2016)。大學生博雅能力之建構與評量分析:以玄奘大學為例。海報發表於《2016社會秩序與犯罪防治研討會:心理學與犯罪學的跨域對談》,新竹:玄奘大學。2016年5月5日。 |
‧ |
陳建安(2016)。HIV感染者在面對新伴侶的染病揭露:以監獄同志受刑人為例。海報發表於《2016社會秩序與犯罪防治研討會:心理學與犯罪學的跨域對談》,新竹:玄奘大學。2016年5月5日。 |
‧ |
陳建安(2016)。死囚的冤與怨:一場未完的故事。口頭報告於《2016社會秩序與犯罪防治研討會:心理學與犯罪學的跨域對談》,新竹:玄奘大學。2016年5月5日。 |
‧ |
陳建安、臺北監獄、台塑關係企業(2015)。愛滋毒癮受刑人的生命敘事治療:一個成果評估報告。口頭發表於《2015第54屆台灣心理學會年會暨學習、教學、與評量國際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15年10月17~18。 |
‧ |
陳建安、台北看守所(2015)。到底還是想「家」:死囚的生命核心。口頭發表於《2015第54屆台灣心理學會年會暨學習、教學、與評量國際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2015年10月17~18。 |
‧ |
陳建安(2015)。死刑犯的幸福兩三事:在收押、定讞和待執行之間。發表於《2015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15年6月12日。 |
‧ |
陳建安(2011)。犯罪社會認知評價與犯罪行為關係之詮釋現象分析研究。發表於《開創新視野:心理學次領域間的對話與合作》,台北:銘傳大學。2011年3月18日 |
‧ |
Chen, C-A. Understand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cognitive evaluations and crime choice with an emic-etic strategy: A comparative research into four offen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ⅩⅩ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IACCP), 07-10 July, 2010. Melbourne, Australia. |
‧ |
Lin, W-Y, Wang, J-W, Lin, H-Y, Lin, H-U, & Chen, C-A (presenter). Competence makes a difference: Examining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social contexts, gender, and relative status on our liking towards a cold person.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Psychology (IAAP Division 14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1-16 July, 2010. Melbourne, Australia. |
‧ |
Chen, C-A. The ability of offenders’ moral reasoning and the forms they prefer: the causal influence between offending behaviour and moral reasoning typ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pplied Psychology (IAAP Division 10 Psychology & the Law / APS College of Forensic Psychologists), 11-16 July, 2010. Melbourne, Australia. |
‧ |
陳建安(2009)。社會認知與犯罪選擇—談四種犯罪行為類型。發表於《日常解析生活演繹》:第四屆「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2009年11月7日。(邀稿發表) |
‧ |
陳建安(2009)。為什麼道德認知發展成熟者仍會犯罪:從不同犯罪類型人之社會認知評估來探究。口頭發表於「台灣心理學會第四十八屆年會」,台北:台灣大學。2009年9月27日。 |
‧ |
Chen, C-A., & Howitt, D.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structural versus content oriented cognitive assessments as explanation of different offending behaviour: A study of a Taiwanese prisoner samp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Division of Forensic Psychology Annual Conference (British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4-26, June, 2008. Edinburgh, Heriot-Watt University, UK. |
‧ |
Chen, C-A., & Howitt, D. How cognitive beliefs, normative beliefs and moral domain differentially involved in offenders’ specific crime patter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 Law, 3-8 July 2007, Adelaide, Australia.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27th Annual Congress of ANZAPPL) |
‧ |
Chen, C-A., & Howitt, D. Different crime types and moral reasoning development in Taiwanese young offend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6th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sychology & Law, 28-30 June 2006, Liverpool University, UK. |
‧ |
陳建安、吳芝儀與李奉儒 (2001)。 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道德認知發展之比較研究。文章發表於《二十一世紀亞太地區刑事司法與犯罪問題對策》研討會,293-333頁。 嘉義:中正大學。 |
|
著 作 |
‧ |
陳建安(2020)。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台北:和平國際出版社。ISBN:9789863712350 |
|
研究計畫 |
‧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補助釋昭慧教授主持的遊民整合型研究計畫前置規劃案之子計畫。 |
‧ |
USR大學社會責任香山活力計畫子計畫共同主持人 |
‧ |
苗栗縣衛生局毒品防制及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委託研究(2017/01/01-2017/06/30)主持人,計畫名稱:苗栗縣毒癮犯認知與介入處遇研究暨國高中職學校毒品業務相關調查 |
‧ |
內政部家暴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台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之研究員,計畫名稱:性侵害問題之調查研究 (主持人: 銘傳大學范國勇教授、世新大學謝靜琪教授)2011/08~2012/10 |
‧ |
農委會委託研究共同主持人,計畫名稱: 行政院農委會補助106年度農業療育培訓方案與效益評估 |
|
其 他 |
‧ |
出席研討會補助 |
‧ |
1.Attending the Advanc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seminars (ARTS), co-sponso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IUPsyS),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 (IAAP) and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IACCP). July 9-11, 2010 Melbourne Australia. |
‧ |
2.Funded by 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K. (2008) |
‧ |
3.Research student travelling funding for conference attendance (presenting paper). (2008)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
‧ |
4.Research student travelling funding for conference attendance (presenting paper). (2006)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
‧ |
5.台灣科技學術研討會. (Taiwan science and academic 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 (6th April, 2006). Funded by 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K. |
|
相關媒體報導 |
‧ |
2020/12/16 投稿蘋果日報 《被消失的12年 兒少遭「親人擅自帶走」藏起來的原因是…》
|
‧ |
2020/12/04接受TVBS訪談 《關不怕!酒駕5年30萬件 去年入監近萬人》
|
‧ |
2020/11/29 投稿蘋果日報論壇 《單親媽勒斃子女判死 是誰的悲劇?》
|
‧ |
2020/05/30 自由時報報導 《從小成績吊車尾 一場同學會讓他發憤考上高考諮商心理師》
|
‧ |
2018/09/19 關鍵評論 訪談報導 《是監獄也是病院,當精神犯免死後得到的是「好一點的藥」》
|
‧ |
2018/09/19 關鍵評論 訪談報導 《監所採訪後記:那些被遺忘的場所》
|
‧ |
2018/11/08 中時新聞網 訪談報導 《應心系職涯新領域 法務部將補進專業心理師、社工師等》
|
‧ |
2018/07/31 天下雜誌(653期) 訪談報導 《明知感情有問題,但就是分不開?我們都誤解了愛》
|
‧ |
2018/05/01 中時新聞網報導 《玄奘大學十年培育 88名心理師、149名社工師》
|
‧ |
2016/10/13 報導者 訪談報導 《免死金牌或修復之路?──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
|
‧ |
2016/09/21 媒體報導 《北投女童割喉「可教化」逃死 龔重安:是她倒楣碰到我!》
|
|
最後更新日期: 2021-08-17
已複製玄奘大學 副教務長
請按下 [Ctrl + C] 複製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