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上方區塊 移至主內容區塊移至頁尾區塊
Header
:::
Content

玄奘新聞

【媒體報導】當大學生走進柿餅故鄉,傳統產業也跟著年輕起來!
2023.05.08( 週一. )

作者 張毓芹

當九降風吹起,成熟柿子削皮後放上竹篩開始曬製,每天手工揉捏將水分壓出,7、8天過後古法製作的柿餅才算完工,這段期間每一天都得是豔陽高照的晴天,否則心血將白費。
 
在大太陽下曬製的一筐筐柿餅,不但震撼視覺,也讓空氣中帶著一股甜香。然而,傳統的柿餅產業,正面臨著陰晴不定的未來。
 
傳統柿餅產業陰晴不定的未來
新埔旱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衛味佳柿餅場老闆呂易丞回憶,「柿餅怕潮濕,有時削皮、曬製一整天,隔天遇到下雨,整天的辛苦就付諸流水,再加上要看盤商的臉色才會有錢可賺,這一切都讓年輕人出走,不願留在家鄉。」
 
其實呂易丞原本也是屬於出走不回家鄉的年輕人。直到民國93年,當時在科技園區工作的他遇到金融海嘯,被裁員後回家接手柿餅場,承擔起迫在眉睫的產業轉型。WTO開放中國大陸柿餅來台後,新埔的柿餅產業更面臨極大的壓力。呂易丞說,扛不住市場壓力的不是收了起來,就是放棄古法,開始引進大陸柿餅販賣。
 
從20多間柿餅場,到現在只剩下9間,呂易丞靠著外出擺攤、利用部落格行銷而非依靠盤商,撐過市場開放帶來的衝擊,更進一步開發柿子冰棒、柿染體驗活動。只是打拚多年,提到產業未來,呂易丞語氣中有些無奈地說,「新埔的農業年輕人不願接手,傳統的產業文化,年輕人也不曉得。」
 
大專生源源不絕的創意,助民眾深入認識柿餅產業
長期耕耘旱坑社區的玄奘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謝明勳助理教授盤點:柿餅產業面臨品牌老化不被年輕人接受、產業升級欠缺文化底蘊等問題,也發現設計可以著力、進而解決問題的地方。謝明勳說,設計本身就是應用型專業,不管是大環境的視覺形象改造,小到產品包裝、研發行銷,其實都是設計可以介入的點。
 
透過大專青年農村共創計畫,玄奘大學協助社區運用農廢創造循環經濟,利用柿單寧的特殊功效,開發具有在地特色的保養、清潔商品,用品牌包裝協助產業從製造業升級,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參與學生們不但負責設計意象,更認真地為品牌取名。謝明勳笑說,學生是很認真在對待這個產品,「為了這個品牌名稱『喜柿』,還去算筆畫,記得那時候算出的是先苦後甘的意思!」
 
同時,玄奘大學也走入社區進行田野調查、老照片口述歷史的保存,拍攝影片並建立VR導覽系統,形塑一個富有在地特色與故事的線上空間,期望解決柿餅場無人力進行導覽的困境,也可以進入校園推廣柿餅文化。就讀視覺傳達設計系的范瑜庭說,新研發的VR導覽系統利用AR2VR眼鏡,透過注視和身體移動,畫面就隨著前往不同的柿餅場,更能夠了解柿餅製作從古法到現代的進程。
 
謝明勳助理教授說,在地9間柿餅場各有特色,也有不同發展缺點,有的適合教育推廣,有的腹地小,必須投入線上電商行銷,也希望觀光客來旱坑,不是只認識或參觀一間柿餅場,而是可以深入、多元的認識這個產業。
 
姚玟丞同學負責為9間柿餅廠設計不同的icon識別圖標。他以9種不同形式的柿子插畫,把每一間柿餅廠的icon都做得有識別度;更深入社區拍攝影片,訪談9間柿餅場經營者,直接面對客戶的需求。
 
謝明勳助理教授提到,原本設計教育容易著重在視覺與應用軟體的操作,大專青年農村共創計畫不僅讓學生認識農村的生態,更重要的是累積未來實務的經驗,了解如何在成本與設計開發、顧客需求間取得平衡,這些都是未來創業需要思考的不同層次。
 
傳統產業注入年輕火花,盼「柿代相傳」
20多歲的大學生走入農村開拓視野與產業接軌,累積未來進入職場的經驗,但這些年輕人又能帶給傳統產業什麼呢?
 
謝明勳說,做為未來消費主力的年輕世代,大學生更能夠提供產業創新的想法,因為未來的市場,他們才是真正的主人。年輕人的品味有時會比我們這一代更貼近市場需求,當學生投入農村,一定能激起不同的火花。
 
曬製柿餅的時間集中在每年9月到隔年1月,淡旺季分明。旱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呂易丞說,「未來很希望能夠有一個專門介紹柿餅產業的場域,讓遊客不分季節都能認識柿餅產業,延續柿代相傳的美景。」而或許在大學力量的投入下,這樣的願景正在慢慢實踐。【本報導來源:獨立評論

 

圖片瀏覽
最後更新日期: 2023-06-19
:::
Footer